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南盘江边竹林佳处 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

2015-7-10 00:00|发布者:柏拉图|查看:3585|评论:0|来自:兴义之窗
摘要:云滔滔雾茫茫,绿水绕竹长,一生相全娘娘茶。在黔西南,芬芳翠芽的韵味,成了迎客的热心肠,酿了人走茶不凉的眷恋,飘溢了茶香好识家。


  云滔滔雾茫茫,绿水绕竹长,一生相全娘娘茶。在黔西南,芬芳翠芽的韵味,成了迎客的热心肠,酿了人走茶不凉的眷恋,飘溢了茶香好识家。在布衣古寨坝盘村,南盘江边竹林佳处,摆案焚香斟茶,把玩手中的“超超青云器”,依着七贤弄一场“婉婉竹林会”,或可渐入清幽茶境,领悟茶道的芬芳与甘醇,香了阿妹醉阿哥。

  品茗方式多种多样,以人数分,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其实一人品茗或众人聚饮都是很有趣的,杯茶独品,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寒夜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可得茶之趣。但是按照“茶三酒四”的说法,品茶以三人同桌为佳,可领略茶之美味。


  黔西南人饮茶用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久远的汉朝。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遗中郎将唐蒙通夷之时,就已经发现夜郎市场上有茶等商品在售卖。著名日本茶叶学者松下智,从早期茶叶加工利用的研究中,得出了“茶事的最早利用是中国的苗族”的结论。

  古时,黔西南州贞丰布依族称茶为“茶”。《茶的始用及其原产地问题》一文中写到:“现从荼茶二字的分析,茶方言及饮茶方法等,均可证明茶的始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在川、贵、滇交界山区少数民族已开始用植物为饮料的同时采用了茶叶。”


  “茶仙”陆羽的《茶经》中曾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味极佳。”云贵出好茶之说也就由此流传了下来。茶马古道之一的贡茶古道便是从大理、楚雄到昆明、曲靖,从胜景关进入贵州,再经湖南进中原。

  时至明代,黔地的茶叶生产进入了辉煌时期,贵州布政司每年上贡茶的数量均位列次席。其中,产于黔西南州龙头大山苗族、布依族聚居地的贞丰坡柳茶、娘娘荼茶更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至今,黔西南州各民族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制茶工艺和饮茶习俗。在晴隆和普安县,每到元宵、端午等节日,家家户户均不可少的是擂茶,蒸煮时放些糯米丸子,煮熟后一并食用。这样的习俗以晴隆县碧痕山区普安县地瓜区、青山区的山寨最盛,当地俗称“擂茶面”。

  在晴、普地区一直生长着大片乔木和半乔木野生大茶树,人们还在1980年发现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经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和贵阳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专家考证的唯一一块四球茶茶籽化石。可以说,贵州少数民族古老的饮茶习俗、野生大茶树及四球茶茶籽化石三者,再加上当地少数民族的茶方言,构成了最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


  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贵州,贵州之茶源于黔西南,而品茶之佳境在于和弦环绕的竹溪佳处。如今,在群山环绕的南盘江畔,河滩上的清幽竹林里,静听东流水,独坐品香茗,保持轻松、平静与祥和,让缕缕情思随着茶的清香袅袅升起,感受生活中的慢节奏。(本网 拉图报道)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

南盘江边竹林佳处 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

编辑:柏拉图|浏览:3585|评论: 0 | 兴义之窗
摘要:云滔滔雾茫茫,绿水绕竹长,一生相全娘娘茶。在黔西南,芬芳翠芽的韵味,成了迎客的热心肠,酿了人走茶不凉的眷恋,飘溢了茶香好识家。


  云滔滔雾茫茫,绿水绕竹长,一生相全娘娘茶。在黔西南,芬芳翠芽的韵味,成了迎客的热心肠,酿了人走茶不凉的眷恋,飘溢了茶香好识家。在布衣古寨坝盘村,南盘江边竹林佳处,摆案焚香斟茶,把玩手中的“超超青云器”,依着七贤弄一场“婉婉竹林会”,或可渐入清幽茶境,领悟茶道的芬芳与甘醇,香了阿妹醉阿哥。

  品茗方式多种多样,以人数分,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其实一人品茗或众人聚饮都是很有趣的,杯茶独品,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寒夜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可得茶之趣。但是按照“茶三酒四”的说法,品茶以三人同桌为佳,可领略茶之美味。


  黔西南人饮茶用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久远的汉朝。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遗中郎将唐蒙通夷之时,就已经发现夜郎市场上有茶等商品在售卖。著名日本茶叶学者松下智,从早期茶叶加工利用的研究中,得出了“茶事的最早利用是中国的苗族”的结论。

  古时,黔西南州贞丰布依族称茶为“茶”。《茶的始用及其原产地问题》一文中写到:“现从荼茶二字的分析,茶方言及饮茶方法等,均可证明茶的始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在川、贵、滇交界山区少数民族已开始用植物为饮料的同时采用了茶叶。”


  “茶仙”陆羽的《茶经》中曾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味极佳。”云贵出好茶之说也就由此流传了下来。茶马古道之一的贡茶古道便是从大理、楚雄到昆明、曲靖,从胜景关进入贵州,再经湖南进中原。

  时至明代,黔地的茶叶生产进入了辉煌时期,贵州布政司每年上贡茶的数量均位列次席。其中,产于黔西南州龙头大山苗族、布依族聚居地的贞丰坡柳茶、娘娘荼茶更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至今,黔西南州各民族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制茶工艺和饮茶习俗。在晴隆和普安县,每到元宵、端午等节日,家家户户均不可少的是擂茶,蒸煮时放些糯米丸子,煮熟后一并食用。这样的习俗以晴隆县碧痕山区普安县地瓜区、青山区的山寨最盛,当地俗称“擂茶面”。

  在晴、普地区一直生长着大片乔木和半乔木野生大茶树,人们还在1980年发现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经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和贵阳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专家考证的唯一一块四球茶茶籽化石。可以说,贵州少数民族古老的饮茶习俗、野生大茶树及四球茶茶籽化石三者,再加上当地少数民族的茶方言,构成了最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


  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贵州,贵州之茶源于黔西南,而品茶之佳境在于和弦环绕的竹溪佳处。如今,在群山环绕的南盘江畔,河滩上的清幽竹林里,静听东流水,独坐品香茗,保持轻松、平静与祥和,让缕缕情思随着茶的清香袅袅升起,感受生活中的慢节奏。(本网 拉图报道)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