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揭秘!黔西南公安“汪汪队”成长记

更新:2024-11-27 15:06|编辑:山遇水|浏览:622|评论: 0 |来源: 黔西南州公安局新闻中心
摘要:  在黔西南公安警营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它们身手敏捷,穿梭于重大活动、赛事执行安保;它们嗅觉超群,奔走在各类案发现场搜索“蛛丝马迹”,追捕逃犯、侦查破案、搜毒搜爆是它们的看家本领……走进警营 ...
  在黔西南公安警营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它们身手敏捷,穿梭于重大活动、赛事执行安保;它们嗅觉超群,奔走在各类案发现场搜索“蛛丝马迹”,追捕逃犯、侦查破案、搜毒搜爆是它们的看家本领……走进警营“汪汪队”,探寻黔西南州警犬技术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


  循序渐进——警犬技术发展轨迹

  黔西南州警犬技术工作始创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2001年2月,黔西南州公安局刑侦支队警犬大队正式成立,民警吴仕才担任警犬大队大队长,指导、管理、协调、督促全州警犬技术工作,大队承担警犬基地功能。

  “那时候,警犬大队只有2名训导员,3头警犬,训练场地也只是一块不大的空旷沙地,一到刮风天,沙尘漫天飞舞。”说起最初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吴仕才无奈道,由于当时训导员对于警犬训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全面,很多时候都是靠着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或者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进一步提升训导员训练水平,警犬大队多次组织训导员到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南京警犬研究所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警犬训练理念。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逐步改善训练场地,购置专业的训练器材。


  时间推动奋进的车轮,留下更迭的痕迹。如今,黔西南州公安局警犬基地占地面积三十多亩,建设犬舍88间,同时设有障碍训练场、医务室、犬病室、更衣室等各类附属用房和场地。其中,贞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望谟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被评为了一级示范警犬技术队。

  “随着硬件设施配套升级,警犬品种也实现了单调到多元的转变,全州现有警犬100余头,涉及史宾格犬、马犬、拉布拉多等8种类型的小型犬、中型犬和大型犬。”黔西南州公安局刑侦支队警犬大队副大队长张舰介绍。

  警犬技术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干扰这只“拦路虎”逐渐对警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复杂的气味、嘈杂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场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道考验警犬的难题。


  除了增加警犬在追踪搜捕过程中的抗干扰训练,黔西南州公安局警犬基地今年还引进了一头寻血猎犬种犬,开展了寻血猎犬纯繁培育及城市复杂环境追踪训练。

  “寻血猎犬是世界上著名的嗅觉猎犬,追踪微小气味的本领极佳,特别是在城市复杂环境条件下追踪效果明显。”张舰说,引进的寻血猎犬目前已成功产下六头幼犬,经过筛选合格后,会配发到各县、市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训练使用。

  再见“赛恩”——一场特别的退役仪式

  “警犬‘赛恩’服役10年,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前已达到规定退役年龄,经批准,光荣退役!”11月21日,望谟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为警犬“赛恩”,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退役仪式,训导员于德华摘下它身上佩戴的“警犬”标识。


  仪式结束后,“赛恩”又习惯性地跑向训练场,看着“赛恩”渴望的眼神,于德华决定带它进行最后一次训练。

  “赛恩,准备!”于德华轻轻拍了拍它的脑袋,原本耷拉着尾巴的“赛恩”立刻来了精神,眼神变得坚毅锐利。腾空、扑跳、匍匐……看着熟练地穿梭在各种训练器材上的“赛恩”,于德华回想起了与“赛恩”初次见面的情形。

  2015年9月,于德华进入警犬中队工作,年仅一岁的“赛恩”是他带的第一头警犬。“‘赛恩’非常活泼好动,对其他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牵引绳都阻挡不了它的好奇心。”训练第一天,于德华手臂上的护袖就被撕咬成网状,手也被勒得又红又肿。

  为了和“赛恩”建立起亲和关系,于德华从打扫犬舍、洗澡梳毛入手,每天带着“赛恩”进行各种科目训练,一点点地打磨着“赛恩”的性子。而“赛恩”也没有让他失望,在缉毒搜爆、山地追踪、反恐处突等方面都有着优秀表现,特别是对银行卡、电话卡、U盾气味异常敏感,是全州为数不多的“两卡搜索犬”。

  2020年,于德华带领“赛恩”赴云南瑞丽参加专项行动,每天早上5点40分至晚上8点开展“两卡”查缉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下,“赛恩”仍保持高效的工作节奏,在一个月内成功协助反诈民警搜寻“两卡”藏匿快递40余件。

  随着时光悄然流逝,“赛恩”还是迎来了“退休”时刻。

  怕习惯了每日训练的“赛恩”对突然到来的退休无所适从,于德华准备了很久,一点一点地减少它的训练量,还让它当起了新犬们的“教官”,每次进行扑咬训练前,都会让“赛恩”先做示范。于德华说,虽然“赛恩”的身体不再像从前那般灵活,但在基地后辈的警犬眼里,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传承接力——新一代训导员和警犬

  “坐!好样的!”随着训导员的“坐”的口令发出,三个月的警犬“辛巴”立马停下摇晃的身子,乖乖坐下,黑亮的眼里满是认真。在一旁练习“立”的“巴图”却没那么顺利,它两条后腿用力撑地,努力挺直摇摇晃晃的身体……这是开展新犬“坐、卧、立”等基础科目训练中的一幕。


  为进一步推进警犬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实战化建设,提升警犬技术能力水平,更好服务实战工作,黔西南州公安局刑侦支队警犬大队在望谟县公安局警犬基地举办为期四个月的新犬培训班。12头三个月到一岁半的“萌新”幼犬,需要经历一系列的严格训练,并通过考核,才能成为一头合格的警犬。

  “一只合格的警犬,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还得根据体型、性情、特长等先天条件,综合考虑搜捕、追踪、缉毒、防爆等不同科目特质,锚定训练方向。”训导员杨扉是册亨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的一名青年辅警。这次,他带着八个月的“巴图”参加了培训。

  作为嗅觉高度灵敏的史宾格犬,“巴图”自小展现出在搜索项目上的优势和天赋。训练中,杨扉发现它对木柴灰烬、汽油等气味特别敏感。自此,杨扉为它制定了培养目标——成为优秀的搜爆犬。

  “它的父母都是搜爆犬,也算是‘子承父业’了。”杨扉说。“巴图”除了具备灵敏的嗅觉,还具有强烈的荣誉感。训练过程中,如果表现不好,它就很紧张,甚至情绪低落,会像个小孩一样,趴在地上耷拉着尾巴。

  “于哥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小到牵引绳怎么用、项圈怎么戴,细到怎么带犬搜一张沙发、一个柜子。”望谟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训导员杨兴鉨师从于德华。他把从老一辈带犬员那里学到的经验,与自己所学的现代训练知识相结合,为“花花”打造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模式。

  “花花”现在刚满一岁,别看它名字起得可爱,其实是一头嗅觉灵敏、警惕性高的马犬。“每次我悄悄在兜里藏的零食都逃不过它的鼻子,总能被它准确无误地找出来。”杨兴鉨说。带警犬,其实就像带孩子,摸透这些“孩子”的性情,是做好训导工作的前提。

  杨兴鉨和“花花”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他们就像当年的于德华和“赛恩”一样,传承着那份对警犬事业的热爱和坚守,也代表着全州警犬技术发展的新希望。(卯富巧)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今日兴闻

揭秘!黔西南公安“汪汪队”成长记

  • 编辑:山遇水浏览:622评论: 0 黔西南州公安局新闻中心
  •   在黔西南公安警营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它们身手敏捷,穿梭于重大活动、赛事执行安保;它们嗅觉超群,奔走在各类案发现场搜索“蛛丝马迹”,追捕逃犯、侦查破案、搜毒搜爆是它们的看家本领……走进警营“汪汪队”,探寻黔西南州警犬技术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


      循序渐进——警犬技术发展轨迹

      黔西南州警犬技术工作始创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2001年2月,黔西南州公安局刑侦支队警犬大队正式成立,民警吴仕才担任警犬大队大队长,指导、管理、协调、督促全州警犬技术工作,大队承担警犬基地功能。

      “那时候,警犬大队只有2名训导员,3头警犬,训练场地也只是一块不大的空旷沙地,一到刮风天,沙尘漫天飞舞。”说起最初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吴仕才无奈道,由于当时训导员对于警犬训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全面,很多时候都是靠着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或者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进一步提升训导员训练水平,警犬大队多次组织训导员到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南京警犬研究所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警犬训练理念。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逐步改善训练场地,购置专业的训练器材。


      时间推动奋进的车轮,留下更迭的痕迹。如今,黔西南州公安局警犬基地占地面积三十多亩,建设犬舍88间,同时设有障碍训练场、医务室、犬病室、更衣室等各类附属用房和场地。其中,贞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望谟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被评为了一级示范警犬技术队。

      “随着硬件设施配套升级,警犬品种也实现了单调到多元的转变,全州现有警犬100余头,涉及史宾格犬、马犬、拉布拉多等8种类型的小型犬、中型犬和大型犬。”黔西南州公安局刑侦支队警犬大队副大队长张舰介绍。

      警犬技术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干扰这只“拦路虎”逐渐对警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复杂的气味、嘈杂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场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道考验警犬的难题。


      除了增加警犬在追踪搜捕过程中的抗干扰训练,黔西南州公安局警犬基地今年还引进了一头寻血猎犬种犬,开展了寻血猎犬纯繁培育及城市复杂环境追踪训练。

      “寻血猎犬是世界上著名的嗅觉猎犬,追踪微小气味的本领极佳,特别是在城市复杂环境条件下追踪效果明显。”张舰说,引进的寻血猎犬目前已成功产下六头幼犬,经过筛选合格后,会配发到各县、市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训练使用。

      再见“赛恩”——一场特别的退役仪式

      “警犬‘赛恩’服役10年,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前已达到规定退役年龄,经批准,光荣退役!”11月21日,望谟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为警犬“赛恩”,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退役仪式,训导员于德华摘下它身上佩戴的“警犬”标识。


      仪式结束后,“赛恩”又习惯性地跑向训练场,看着“赛恩”渴望的眼神,于德华决定带它进行最后一次训练。

      “赛恩,准备!”于德华轻轻拍了拍它的脑袋,原本耷拉着尾巴的“赛恩”立刻来了精神,眼神变得坚毅锐利。腾空、扑跳、匍匐……看着熟练地穿梭在各种训练器材上的“赛恩”,于德华回想起了与“赛恩”初次见面的情形。

      2015年9月,于德华进入警犬中队工作,年仅一岁的“赛恩”是他带的第一头警犬。“‘赛恩’非常活泼好动,对其他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牵引绳都阻挡不了它的好奇心。”训练第一天,于德华手臂上的护袖就被撕咬成网状,手也被勒得又红又肿。

      为了和“赛恩”建立起亲和关系,于德华从打扫犬舍、洗澡梳毛入手,每天带着“赛恩”进行各种科目训练,一点点地打磨着“赛恩”的性子。而“赛恩”也没有让他失望,在缉毒搜爆、山地追踪、反恐处突等方面都有着优秀表现,特别是对银行卡、电话卡、U盾气味异常敏感,是全州为数不多的“两卡搜索犬”。

      2020年,于德华带领“赛恩”赴云南瑞丽参加专项行动,每天早上5点40分至晚上8点开展“两卡”查缉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下,“赛恩”仍保持高效的工作节奏,在一个月内成功协助反诈民警搜寻“两卡”藏匿快递40余件。

      随着时光悄然流逝,“赛恩”还是迎来了“退休”时刻。

      怕习惯了每日训练的“赛恩”对突然到来的退休无所适从,于德华准备了很久,一点一点地减少它的训练量,还让它当起了新犬们的“教官”,每次进行扑咬训练前,都会让“赛恩”先做示范。于德华说,虽然“赛恩”的身体不再像从前那般灵活,但在基地后辈的警犬眼里,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传承接力——新一代训导员和警犬

      “坐!好样的!”随着训导员的“坐”的口令发出,三个月的警犬“辛巴”立马停下摇晃的身子,乖乖坐下,黑亮的眼里满是认真。在一旁练习“立”的“巴图”却没那么顺利,它两条后腿用力撑地,努力挺直摇摇晃晃的身体……这是开展新犬“坐、卧、立”等基础科目训练中的一幕。


      为进一步推进警犬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实战化建设,提升警犬技术能力水平,更好服务实战工作,黔西南州公安局刑侦支队警犬大队在望谟县公安局警犬基地举办为期四个月的新犬培训班。12头三个月到一岁半的“萌新”幼犬,需要经历一系列的严格训练,并通过考核,才能成为一头合格的警犬。

      “一只合格的警犬,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还得根据体型、性情、特长等先天条件,综合考虑搜捕、追踪、缉毒、防爆等不同科目特质,锚定训练方向。”训导员杨扉是册亨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的一名青年辅警。这次,他带着八个月的“巴图”参加了培训。

      作为嗅觉高度灵敏的史宾格犬,“巴图”自小展现出在搜索项目上的优势和天赋。训练中,杨扉发现它对木柴灰烬、汽油等气味特别敏感。自此,杨扉为它制定了培养目标——成为优秀的搜爆犬。

      “它的父母都是搜爆犬,也算是‘子承父业’了。”杨扉说。“巴图”除了具备灵敏的嗅觉,还具有强烈的荣誉感。训练过程中,如果表现不好,它就很紧张,甚至情绪低落,会像个小孩一样,趴在地上耷拉着尾巴。

      “于哥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小到牵引绳怎么用、项圈怎么戴,细到怎么带犬搜一张沙发、一个柜子。”望谟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犬中队训导员杨兴鉨师从于德华。他把从老一辈带犬员那里学到的经验,与自己所学的现代训练知识相结合,为“花花”打造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模式。

      “花花”现在刚满一岁,别看它名字起得可爱,其实是一头嗅觉灵敏、警惕性高的马犬。“每次我悄悄在兜里藏的零食都逃不过它的鼻子,总能被它准确无误地找出来。”杨兴鉨说。带警犬,其实就像带孩子,摸透这些“孩子”的性情,是做好训导工作的前提。

      杨兴鉨和“花花”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他们就像当年的于德华和“赛恩”一样,传承着那份对警犬事业的热爱和坚守,也代表着全州警犬技术发展的新希望。(卯富巧)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