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至24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团队深入黔西南州顶效镇楼纳村,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旅游产业化建设专项计划”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有效推动了楼纳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还在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该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党建引领新农村建设,红色精神传承
在新农村建设中,红色文化是其精神源泉。8月19日,志愿者们在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彭芳、副书记龙甦的带领下,走访了楼纳村的老党员、退役军人,开展了“探访先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活动。这不仅是对当地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楼纳村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村党总支书记陈再安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考察楼纳村时的情景,并展示了楼纳村13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发展——从一个传统布依族村寨发展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此次活动通过将红色精神融入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凝聚了村民力量,激励年轻一代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电商赋能,推动产业升级
8月20日,志愿者们组织了“电商培训赋新能·助民惠农促振兴”活动,聚焦当地村民的电商技能提升。通过这次培训,志愿者们向村民传授了电商平台的操作技巧、商品线上销售的方法和创业经验,帮助他们开辟了农产品的新销售渠道。培训内容不仅丰富,还切合实际需求,使村民具备了通过电商创业致富的能力。
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当地村民数字经济能力的提升,也是楼纳村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通过电商,村民们得以将优质农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文旅结合,助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楼纳村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是实施农旅融合的理想地区。8月21日,志愿者团队与黔西南州弘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探讨了“农旅结合”的发展路径,基于“一村一品”战略,制定了楼纳村的旅游规划方案。该方案以农田高标准建设项目和山地机械化示范基地为基础,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提升了村庄的旅游吸引力。8月22日,组织志愿者协助当地国企弘承农业公司完成今年“乡村振兴示范农家乐”申报 ppt 制作,使同学们真正参与到楼纳村旅游规划中,切实落地帮扶。
志愿者们还实地考察了楼纳村大冲组,探索该村在旅游资源方面的亮点。大冲组以一条278米长的自凿隧道闻名,该隧道不仅是当地村民出行的必经之道,更是新农村建设智慧和汗水的象征。大冲组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居布局,吸引了建筑学者的关注。结合这一优势,志愿者们提出了以自然景观与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助力楼纳村实现农旅深度融合。
创新营销模式,小主播助推农产品走向市场
8月22日,志愿者们创新性地发起了“小主播助推兴农梦”直播带货活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楼纳村的优质农产品,如大米、油、腊肉等。通过直播,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观众,拓宽了销售渠道,帮助当地农户增加了收入。这一创新营销模式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市场意识,也为未来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思路。
科学调研精准发力,大数据推动乡村振兴
为使新农村建设更加科学化、精准化,志愿者们在8月23日至24日开展了“党史浸乡村”主题活动,系统收集了楼纳村的党史与村史,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等数据进行了深入调研。他们设计了详实的问卷,走访农户,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并将调研结果整理成报告,为村庄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通过大数据分析,志愿者们提出了一系列以农业、旅游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建议,为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了决策参考。这不仅是对楼纳村当前产业发展的分析,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能够可持续地推进。
多维成效,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此次“旅游产业化建设专项计划”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以实际行动推动了楼纳村的农文旅融合,为该村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动力。通过电商培训、直播带货等多样化活动,村民们切实感受到新时代经济模式带来的变化;通过红色精神传承与调研分析,楼纳村的未来规划更加清晰、科学。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志愿者们用青春和智慧践行了乡村振兴的使命,帮助楼纳村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振兴。他们不仅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创新力量,也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