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简介】
笔山书院,一个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一个众所皆知的教育坐标。两百多年来,一直是莘莘学子负箧而来的心中学府,一直是盘江父老津津乐道的精神家园。从乾隆十一年(1746)到而今,虽然五度兴废,然始终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在黔西南州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笔山书院,究竟经历了哪些兴废?涌现了哪些忧国忧民的历史人物?在悠久的历史中又发生了哪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呢?从2024年7月4日开始,黔西南州知名文化学者王仕学、陈应秋、龙虎、罗松、高雪、刘坤跃等老师,将带领我们深入探索笔山书院的历史沿革,共同领略鉴古知今的智慧与乐趣。
【主讲简介】
王仕学,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散文写作和兴义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已出版《兴义文言史料解读》、散文集《峰林絮语》。
陈应秋,黔西南州著名收藏家、资深文化学者,与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王仕学、高雪合著的《笔山书院》(三十余万字)即将出版。
龙虎,贵州省政协委员、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
罗松,出版、发表过《兴义史话》《石头记忆》《猫猫洞——兴义人最早的家》《龙广卧雪山庄》等论著、论文。20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永康堡》获第二届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新人奖。
高雪,贵州省作协会员,黔西南州作协副秘书长,兴义市作协主席。兴义市融媒体中心(兴义市广播电视台)人文兴义栏目制片主任。2010年以来,先后出版《沧海扬帆》《高原心跳》《兴义民居》等个人专著。
刘坤跃:历史专业出身,中学从教12年,长期专注于地方文化历史的研究,参与编写《兴义文体广电志》。
【主办单位】金州国学读书会
【承办单位】笔山教育院
【活动时间】2024年7月4日(星期四)19:30-21:30
【活动地点】笔山教育院
【活动策划】陈应秋、王仕学、刘坤跃、罗松、龙虎、张朝阳、高雪、魏敏、刘丹
【活动主持】魏敏
【活动流程】
一、19:00-19:30 签到
二、19:30-19:40 我声飞扬
三、19:40-20:30 主题分享:笔山书院的前世今生
四、20:30-21:10 互动探讨
五、21:10-21:20 名言传承
六、21:35-21:40 合影留念
【报名方式】
1.直接在“金州国学读书会”微信群进行报名。
2.发送“姓名+手机号”发短信至15585991133。
【分期主题内容预告】
第一期 笔山书院的前世今生
第二期 民国时期兴义的名门望族
第三期 兴义前世今生——图说百年兴义
第四期 大夏大学与王伯群
第五期 黔军总司令王文华
第六期 兴义走出的军政部长
第七期 兴义茶马古道风云
第八期 兴义营盘知多少
第九期 兴义百年古桥
第十期 近代兴义教育三次发展高峰
第十一期 笔山书院13学子的传奇人生
【诵读资料】
文化从边荒的崛起(节选)
熊洪斌
……
所有成功书院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地域性、个别差异性,包括种种偶然性和特殊的因素。 兴义笔山书院就是一个特例。
第四所笔山书院,是重新择地在土城北老鹳坟大举兴建的。具体情况该书资料可靠,叙述清楚,以备读者参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兴义笔山书院,在由旧式书院走向新式学堂的过程中,实现了蝶变。一个县级的教育机构,除了秉承传统书院的基本精神,尊师重教,重金高位礼聘贤达来院掌教,又与时俱进,放开接受新学,培养造就了一代英才俊彦,一时之间,声名鹊起,远播省内外,后来居上,竟成贵州著名书院。造就了兴义人好学勤学的好名声,一直影响至今。 这所书院已然超出了一般学校的职能。它是人才摇篮,又是地方豪绅势力和文化阶层的纽带,终至成为民国贵州军政第一集团“兴义系”的滥觞之所。而这一切,都与下五屯刘氏家族的崛起和作为紧密相关。
前些年,我就刘氏家族发家史讲了四句话。一曰经济发家,二曰军事强家,三曰政治保障,四曰文化崛起。大致上概括了这个家族的百年奋斗史。其间筚路蓝缕,战火铁血,巧取豪夺,横行霸道,而又能华丽转身,大兴文教。从刘燕山到刘官礼再到刘显世,几代人在文明与野蛮的痛苦博杀和复杂纠缠中,成就了一时辉煌。其中刘官礼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出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时,逝世于辛亥革命前夜,是一个时代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刘官礼是第四所笔山书院的倡建者和主持人,这所书院的成就,与他紧密相关。
通观笔山书院之所以成功,这里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以便抛砖引玉。
首先是时运。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遇到李鸿章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而笔山书院在此间得以因緣时会。传统书院奉行的旧学遭到了新学的冲击。所谓旧学,在新学看来,主要是烦琐的汉学与空疏的宋学,顽固而陈腐,不切世用。所谓新学,则包含了明末以来顾、黄、王倡导的实学与东渐而来的西学。笔山书院得新学风气之先。
其次是人和。有些看似偶然的人物与事功,一旦联系起来,其中一些带规律性道理就可以不言而喻。从兴义府走出一个张之洞与从朝廷贬回黔省的李端棻声气相投,李端棻又招梁启超为堂妹婿。新派人物贵州学政严修礼聘硕儒绥阳雷廷珍为经世学堂山长,刘官礼又礼聘雷廷珍为笔山书院山长,雷山长受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掌两湖书院,举荐姚华来长笔山书院,从姚华而来的熊范舆成了下五屯的亲家,其胞弟又娶了姚 华之妹,安龙庄南华亦为刘氏亲家。下五屯、景家屯,泥凼风波湾,兴 义刘、王、何,革里窦氏……人脉蒂结,抱成一团。笔山书院是他们研学议论,商量大事小情之所。其三是地利。兴义背靠滇、桂,远离省城,山河阻隔。王文华堂长在笔山书院兴办体育学会,大举操练兵马,凝结军事力量,准备响应辛亥革命,这些实情,省巡抚或有风闻,但未必在意。如果省县两地相近,刘显世率领的500徒手兵,便没有空间和机会在芦荻哨“易帜”,从而问鼎贵州军政。主政黔省却长期依托于云南军阀,成背靠之势。
笔山书院,从乾隆十一年(1746)在黄草坝水井坡麓草创,历经东门外吉安会馆,老城街文昌宫,土城北老鹳坟,到于今,正待全面恢复重建的第五所笔山书院,已然历时274年,就象一盞漫漫长夜里摇曳明灭的灯,忽暗忽明,若隐若现。一边是鼓角争鸣的血腥战场,硝烟弥漫;一边是清静幽雅的梨花院落,书声琅琅。曾经是山高路险野水深谷,榛莽乱草埋落日,现而今两江潮涌四通八达,飞机越高桥,展翼托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