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安龙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安龙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再品“安龙八景”之“绿海澄波”

更新:2023-7-10 10:30|编辑:YJ_xyzc|浏览:1733|评论: 0 |来源: 中国黔西南
摘要:  一片空明浸薜萝,縠纹微绉好风过。  绿如柳色恬无浪,碧映山光静不波。  春水添痕青黛染,晴天倒影蔚兰多。  临流为羡平干镜,高咏沧浪发浩歌。  这就是绿海,这就是兴义府首任知府黄世文《绿海澄波》诗 ...
  一片空明浸薜萝,縠纹微绉好风过。

  绿如柳色恬无浪,碧映山光静不波。

  春水添痕青黛染,晴天倒影蔚兰多。

  临流为羡平干镜,高咏沧浪发浩歌。

  这就是绿海,这就是兴义府首任知府黄世文《绿海澄波》诗中的绿海,充满诗情画意:在一片空明之中,浸透着薜荔和女萝,恰似丝织绉纱被一阵好风吹过。海水绿如柳色,恬静无浪,碧水中倒映山色,澄静无波。春水添痕,仿佛染色青黛,晴天倒映,平添一湖蔚蓝。临流观景,只为羡慕一镜平湖,放声咏诵,是为一片青苍高歌。

  写绿海的不止黄世文,还有后继知府李其昌,他的《绿海》一诗也流传至今。

  即水可穷源,况乃绿于海。

  涵晖动碧虚,此意无人解。

  不有绿如许,承流那漱芳。

  浑然潜济处,天外泄清光。

  众流归海意,此水永澄清。

  不改春波色,堪酬万壑情。

  犹闻澈处沉,海是何年绿。

  在昔浑难明,只今常湛若。

  读到其中“犹闻澈处沉”一句,让我心里涌波,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关于“地沉湖”的历史佐证。溯源绿海,我有一位姓赵的师范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绿海形成的传说。

绿海澄波

  说的是当时绿海曾是一个村寨,村寨里有一个大龙潭,深邃、清澈。不仅成为山寨的饮用水,还源源不断流出,灌溉田土。寨里住着一对老夫妇,还有小孙子和一条黄狗。一天,寨老从龙井里打出一条大鱼,有门板那般大。寨老将鱼杀了,砍成若干份,一家一块分给族人。老人一家分到的是鱼头和鱼尾。鱼尾还在摆动,鱼眼流着血泪,似乎在祈生。女老人拿出仅有的一点麦面,掺了水捏为鱼身,将鱼放回龙潭。鱼起死回生,游向深处,还几度回首。夜里,老两口同时做了个梦,梦见大鱼说,自己本是一条鱼龙,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天明前将兴风作浪,淹没这个山寨,让他们立即逃命。黎明时分两老醒来,正在叙说刚才的梦,外面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家里的黄狗叫个不停,还扯开他们的被子。两老背着孙子,在黄狗引领下外逃,刚爬到半山坡,听到后面一声闷响,两老回头一看,山寨消失了,只见一片汪洋……

  结果我发现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我看到一个吴姓朋友的家谱家世,记录了他们吴家的老祖宗,就是那个逃生幸存的小男孩,写得清清楚楚。但我遍翻了《兴义府志》及其他资料,没查到这段灾害的记载,家谱成为孤证。现在看到李其昌“犹闻澈处沉”诗句,让我相信,这在喀斯特岩溶地带,地块整体塌陷出现一片新的水域,形成这个“地沉湖”,是完全可能的。又因“澄”和“沉”同音,我得知南盘江上游第一个天然湖泊——云南澄江的抚仙湖,就是一个地沉湖,南北向断层溶蚀而形成的湖泊。

  还有,我原以为绿海,就是那个四河并流,流往城北十里,四周环山澄绿的高原湖。后来,看到以下诗联,我才知道绿海,并非仅限于那个地沉湖。

  张桐《观海楼》: “始信难为水,苍茫豁远眸。涛飞千顷绿,爽纳万山秋。风定鱼龙跃,波澄日月浮。涵虚欣望际,恍在镜中游。”之前的观海楼,位于何处?我在“兴义府试院图”中看到,观海楼位于府试院东面,高出其他建筑,以便观海。而绿海远在城北十里外,有环山阻隔,如何遥观呢?还有,招堤一览亭郡人宋之洵联云: “岛屿临虚,望绿海汪洋,直欲乘风破浪;河山无恙,话王城梗概,须假斗酒双柑。”半山亭郡人王金堤联云: “天际瞰洪涛,壮气频吞绿海上;坐中多佳士,置身都在翠微间。”在招堤的金星山上,更不可能看到远处那个地沉湖。这下,我终于明白,绿海不仅限于那个地沉湖,还包含现在的十里荷塘,即陂塘海子在内。

  看过以上诗联,“绿”“海”“澄”“波”四个字,不仅在我心中留下清澈见底、晶莹剔透的感觉,还引起了我在绿海中“沉身”的回忆。

  我知道在1953年,劳改农场将海尾的山垭戳开,水沿深漕流往地沉湖绿海,陂塘海子消失,变成田圃。1969年,我随父母从乡下回到县城太史巷,从未看到史书上那片水域。我和太史巷几个小朋友,常常背着背箩,拿着镰刀,到海子农场那片庄稼地里觅猪草。当时劳改队种的都是油菜,是一片浩瀚海洋,另类的绿海。菜籽苗长得比我们高得多,我们约定往北走,最后在沙山会合。我们就像几朵波点,一下子消失在绿海中,采摘发黄的油菜叶,路人根本看不见我。冒头之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猪草采满了背箩,二是被守菜地的犯人发现,我们落荒而逃……

  现在,十里荷塘回归,成为A字号湿地公园景区。黄世文笔下的“澄波”,变成了一朵朵莲花,绽开在花的海洋。( 杨远康  丁洪军)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安龙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再品“安龙八景”之“绿海澄波”

  • 编辑:YJ_xyzc浏览:1733评论: 0 中国黔西南
  •   一片空明浸薜萝,縠纹微绉好风过。

      绿如柳色恬无浪,碧映山光静不波。

      春水添痕青黛染,晴天倒影蔚兰多。

      临流为羡平干镜,高咏沧浪发浩歌。

      这就是绿海,这就是兴义府首任知府黄世文《绿海澄波》诗中的绿海,充满诗情画意:在一片空明之中,浸透着薜荔和女萝,恰似丝织绉纱被一阵好风吹过。海水绿如柳色,恬静无浪,碧水中倒映山色,澄静无波。春水添痕,仿佛染色青黛,晴天倒映,平添一湖蔚蓝。临流观景,只为羡慕一镜平湖,放声咏诵,是为一片青苍高歌。

      写绿海的不止黄世文,还有后继知府李其昌,他的《绿海》一诗也流传至今。

      即水可穷源,况乃绿于海。

      涵晖动碧虚,此意无人解。

      不有绿如许,承流那漱芳。

      浑然潜济处,天外泄清光。

      众流归海意,此水永澄清。

      不改春波色,堪酬万壑情。

      犹闻澈处沉,海是何年绿。

      在昔浑难明,只今常湛若。

      读到其中“犹闻澈处沉”一句,让我心里涌波,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关于“地沉湖”的历史佐证。溯源绿海,我有一位姓赵的师范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绿海形成的传说。

    绿海澄波

      说的是当时绿海曾是一个村寨,村寨里有一个大龙潭,深邃、清澈。不仅成为山寨的饮用水,还源源不断流出,灌溉田土。寨里住着一对老夫妇,还有小孙子和一条黄狗。一天,寨老从龙井里打出一条大鱼,有门板那般大。寨老将鱼杀了,砍成若干份,一家一块分给族人。老人一家分到的是鱼头和鱼尾。鱼尾还在摆动,鱼眼流着血泪,似乎在祈生。女老人拿出仅有的一点麦面,掺了水捏为鱼身,将鱼放回龙潭。鱼起死回生,游向深处,还几度回首。夜里,老两口同时做了个梦,梦见大鱼说,自己本是一条鱼龙,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天明前将兴风作浪,淹没这个山寨,让他们立即逃命。黎明时分两老醒来,正在叙说刚才的梦,外面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家里的黄狗叫个不停,还扯开他们的被子。两老背着孙子,在黄狗引领下外逃,刚爬到半山坡,听到后面一声闷响,两老回头一看,山寨消失了,只见一片汪洋……

      结果我发现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我看到一个吴姓朋友的家谱家世,记录了他们吴家的老祖宗,就是那个逃生幸存的小男孩,写得清清楚楚。但我遍翻了《兴义府志》及其他资料,没查到这段灾害的记载,家谱成为孤证。现在看到李其昌“犹闻澈处沉”诗句,让我相信,这在喀斯特岩溶地带,地块整体塌陷出现一片新的水域,形成这个“地沉湖”,是完全可能的。又因“澄”和“沉”同音,我得知南盘江上游第一个天然湖泊——云南澄江的抚仙湖,就是一个地沉湖,南北向断层溶蚀而形成的湖泊。

      还有,我原以为绿海,就是那个四河并流,流往城北十里,四周环山澄绿的高原湖。后来,看到以下诗联,我才知道绿海,并非仅限于那个地沉湖。

      张桐《观海楼》: “始信难为水,苍茫豁远眸。涛飞千顷绿,爽纳万山秋。风定鱼龙跃,波澄日月浮。涵虚欣望际,恍在镜中游。”之前的观海楼,位于何处?我在“兴义府试院图”中看到,观海楼位于府试院东面,高出其他建筑,以便观海。而绿海远在城北十里外,有环山阻隔,如何遥观呢?还有,招堤一览亭郡人宋之洵联云: “岛屿临虚,望绿海汪洋,直欲乘风破浪;河山无恙,话王城梗概,须假斗酒双柑。”半山亭郡人王金堤联云: “天际瞰洪涛,壮气频吞绿海上;坐中多佳士,置身都在翠微间。”在招堤的金星山上,更不可能看到远处那个地沉湖。这下,我终于明白,绿海不仅限于那个地沉湖,还包含现在的十里荷塘,即陂塘海子在内。

      看过以上诗联,“绿”“海”“澄”“波”四个字,不仅在我心中留下清澈见底、晶莹剔透的感觉,还引起了我在绿海中“沉身”的回忆。

      我知道在1953年,劳改农场将海尾的山垭戳开,水沿深漕流往地沉湖绿海,陂塘海子消失,变成田圃。1969年,我随父母从乡下回到县城太史巷,从未看到史书上那片水域。我和太史巷几个小朋友,常常背着背箩,拿着镰刀,到海子农场那片庄稼地里觅猪草。当时劳改队种的都是油菜,是一片浩瀚海洋,另类的绿海。菜籽苗长得比我们高得多,我们约定往北走,最后在沙山会合。我们就像几朵波点,一下子消失在绿海中,采摘发黄的油菜叶,路人根本看不见我。冒头之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猪草采满了背箩,二是被守菜地的犯人发现,我们落荒而逃……

      现在,十里荷塘回归,成为A字号湿地公园景区。黄世文笔下的“澄波”,变成了一朵朵莲花,绽开在花的海洋。( 杨远康  丁洪军)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