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层,距离黔西南州贞丰县城东20公里,隶属于北盘江支流,形成于在花江河与白层河交汇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曾盛极一时,又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今又再次崛起。
白层渡口有着怎样变迁呢?带着这样的好奇,5月28日,记者前往白层,去探寻白层渡口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这里是繁荣昌盛的商业“渡口”。
临行前,记者打开黔桂相接的地图,发现白层渡口是沿北盘江、红水河直下广西的一块沿江宝地。
【图为白层行政区划图】
“从白层渡口起,上至花江,江面窄,礁石多,水流湍急,不利航行;渡口以下,江面宽阔,水势缓慢,适宜通航。渡口两岸,高山峡谷,径悬磴仄,山环水复,地势险要。”同行的贞丰县史志办主任刘德仁说,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白层这个弹丸之地形成了贵州与广西之间往来的水陆交通码头,催生了古镇白层,并誉为商贾云集的“黔桂锁钥”。
【图为石门上的“黔桂锁钥”】
资料记载,白层航运的起始应在清嘉庆年间,即1819年左右,白层的航运和商贸活动便开始兴旺起来。
在当地老年人的记忆中,白层河作为贞丰通往广西的水上要径,从广西运进黔西南地区的物资,通过航运,到达白层渡口,再用人挑马驮,沿着山间小路,运至贞丰县城,然后分发到邻近各县,甚至远销安顺地区。从黔西南运往广西、广东的物资,也必须先集中贞丰县城,再转白层渡口,通过航运,输送出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广西上行到白层的货船,最多时达百余只,渡口两岸都泊满船只。航运活跃,人流物流汇聚,小小的白层街头,车水马龙,一片繁荣。
长征时,这里是至关重要的革命“渡口”。
古往今来,交通枢纽皆为兵家必争之地,白层渡口,也不例外。
【图为1935年红军长征过白层留下的抗日宣传标语“誓灭倭奴”】
从白层渡口沿着蜿蜒小道,进入观音洞,依稀可以看到“誓灭倭奴”的红军标语。
简短的几个字背后,却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
1935年,中央红军三、五军团及中央军委纵队前梯队由白层渡口抢渡北盘江,乘胜西进云南。
1935年4月16日,红军长征到达贞丰县境,分别从坝草、白层、者坪三个渡口跨过北盘江。毛泽东和军委纵队前梯队以及干部休养连从白层渡口跨过北盘江进驻贞丰县城,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的武装堵截,在贞丰县留下了革命足迹。
"北盘水吼山河震,敌岸陡峭插入云。大军东去夺要津,出奇兵,雷击电闪占白层。连克贞丰下兴仁,风扫落叶马不停。挥戈者相守关岭,断后阵,机关算尽未得逞",红三军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率部从4月18日驻守花江铁索桥至24日,掩护红军过贞丰县后,撰写了《急军令·抢渡北盘江》一词,以记载当时红军过白层的情景。
红军控制白层渡口时,在观音岩洞壁上写下"誓灭侵奴"的标语,在县城和乡村的墙上写下"打富济贫、红军不拉夫、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
战争胜利,人民安居。古镇渡口,大江茫茫,两岸楼台,隔江相望。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码头两岸的房舍和停泊的船只上亮起灯光,渡口宽阔平静的江面,倒影绰绰,波光莹莹,船蓬里透出船老大们猜拳声和山歌声,小镇彻夜不眠。
如今,这里是日渐繁荣的新“渡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白层渡口车水马龙,只是,时代的洪流汹涌,历史向前,陆路交通日渐发达,物流改向,白层不再成为物流交汇之地,白层古镇的繁华便随之慢慢褪去。
【图为1997年4月30日,全长173米的白层大桥竣工通车】
2006年,龙滩水电站下闸蓄水,白层这座繁荣了上百年历史的古镇,沉没于水库之中。
渡口不再,当地的居民该何去何从?
“渡口淹没以后,政府在对岸给我们建了新的移民村,我们就到那边去继续做生意。”
陆丽是渡口的原住民,她生于斯长于斯,从小车水马龙的渡口,赋予了她一本本“生意经”。
在新的村子里,陆丽一家盖起了新房,开起了门面,日子依然向阳而生。
【图为白层那郎新农村】
白层镇安监站的负责人王勇,是鲁容乡里秀村人,他的老家与白层渡口隔河相望,他从小在渡口上学,从河的那头到河的这头,不远的距离,却让王勇怀念一生。
大学毕业以后,渡口没了,怀着对渡口的眷念,他回到家乡,成为白层镇的一名干部,守护新的“渡口”。
陆丽和王勇,他们从未想过剥离这片热土,他们只是白层渡口滋养万千群众的一个缩影,他们始终热爱这片土地,因为他们知道,新的港口,即将诞生。
2016年初,贵州交通部门规划了南、北盘江、红水河航运工程、白层码头的改造升级规划。经过新一轮的开发和建设,白层码头已经形成数千吨级的煤炭运输水陆码头。
至2023年,一个繁荣的新白层,又将屹立在古老的北盘江畔。
【图为四月李丰收】
曾经的白层,纤绳飘荡,号声阵阵,守着水,过了一代又一代。如今的白层,渡口变为港口,人心更齐,轮渡轰鸣,江水清澈碧蓝,四月的季节,秧苗正盛,四月李正香… …
(注:文中资料皆由贞丰县史志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