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知识科普——万峰林

更新:2023-5-24 11:03|编辑:山遇水|浏览:601|评论: 0 |来源: 黔西南州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摘要:  连接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的万峰林,长200多千米,宽30~50千米,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占兴义市土地面积三分之二以上。  大约3.6亿年前,兴义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到大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形成陆地 ...


  连接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的万峰林,长200多千米,宽30~50千米,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占兴义市土地面积三分之二以上。


  大约3.6亿年前,兴义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到大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形成陆地,又历经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次造山运动,地壳不断抬升,深厚的碳酸盐岩层在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的流水作用下不断被溶蚀,使岩石裂缝加大、孔隙加深,形成不同发育阶段的溶沟、石芽、石林、天坑、峰林、溶洞、钟乳石、石瀑布等宏伟奇观。


  在我国,喀斯特地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分布,尤其在云南、贵州、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分布最广。370多年前,明代人文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过万峰林,发出“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感叹,称赞这片峰林“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万峰林的北部为峰林盆地,中南部为峰林洼地和峰丛山地,峰林、峰丛大多呈锥形,部分为钟状、平顶状和马鞍状,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根据形态分类,万峰林可分为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叠帽峰林五大类型。每一类都各具特色,既独立成趣,又与其他类型的峰林相辅相成,组成雄奇浩瀚的岩溶景观。


  登高远眺,青绿色的秀峰似林,黄绿相间的田野交错连片,村庄散落其间,小河弯弯曲曲,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山里人以惯有的开门见山的量化思维,简称这里为“万峰林”,或更直接地以方位将其区分为“东峰林”和“西峰林”。


  东峰林山峦起伏,人烟稀少,一派原始田野景象。晴天观峰,可看“日出朝阳洒满谷”;雾中看山,则是“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永恒不变的,是山环水抱中的农田。春天里那一顷顷绿油油,夏天收割后禾秆的土黄色,新种下嫩苗的翠绿色……各种色彩都在这里汇聚。


  相比于东峰林的以田见长,西峰林则是以水取胜。西峰林山脚下有一条蜿蜒的小溪,缓缓地在农田中由南往西流淌,像一根游线,把依河而建的几个布依族村寨珍珠般地串联起来。当地人称这条溪水为“纳灰河”,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意味,因此这般“奇胜”至今仍原汁原味。形态各异的万峰林,座座奇美的山峦,与碧绿的田野、弯曲的河流、古朴的村寨、葱郁的树林融为一体,构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态环境,形成罕见的峰林田园风光。


  万峰林生态良好,民族风情浓郁。自古以来,布依族先民在这一区域及周边地区创造、发展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布依族文化。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里都传承延续着享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美誉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人用牛骨胡、葫芦胡、刺鼓、箫筒、小马锣、小镲、包包锣和月琴八种乐器演奏,并用布依语进行说唱,所以当地人都称其为“八音”。千百年来,八音坐唱经布依族人传承和积淀,已成为布依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在黔西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良好。以布依族文化为主要代表的民族文化极具特色,多彩多姿,且保存完整,是中国布依族文化区域性存续不可多得的范本,也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在山地流域性文化表现上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人类流域性文化研究和认知以及文化多样性表现中具有重要意义。除布依族外,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也在这里留下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万峰林因此被誉为“人类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丽画卷”。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今日兴闻

【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知识科普——万峰林

  • 编辑:山遇水浏览:601评论: 0 黔西南州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   连接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的万峰林,长200多千米,宽30~50千米,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占兴义市土地面积三分之二以上。


      大约3.6亿年前,兴义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到大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形成陆地,又历经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次造山运动,地壳不断抬升,深厚的碳酸盐岩层在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的流水作用下不断被溶蚀,使岩石裂缝加大、孔隙加深,形成不同发育阶段的溶沟、石芽、石林、天坑、峰林、溶洞、钟乳石、石瀑布等宏伟奇观。


      在我国,喀斯特地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分布,尤其在云南、贵州、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分布最广。370多年前,明代人文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过万峰林,发出“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感叹,称赞这片峰林“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万峰林的北部为峰林盆地,中南部为峰林洼地和峰丛山地,峰林、峰丛大多呈锥形,部分为钟状、平顶状和马鞍状,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根据形态分类,万峰林可分为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叠帽峰林五大类型。每一类都各具特色,既独立成趣,又与其他类型的峰林相辅相成,组成雄奇浩瀚的岩溶景观。


      登高远眺,青绿色的秀峰似林,黄绿相间的田野交错连片,村庄散落其间,小河弯弯曲曲,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山里人以惯有的开门见山的量化思维,简称这里为“万峰林”,或更直接地以方位将其区分为“东峰林”和“西峰林”。


      东峰林山峦起伏,人烟稀少,一派原始田野景象。晴天观峰,可看“日出朝阳洒满谷”;雾中看山,则是“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永恒不变的,是山环水抱中的农田。春天里那一顷顷绿油油,夏天收割后禾秆的土黄色,新种下嫩苗的翠绿色……各种色彩都在这里汇聚。


      相比于东峰林的以田见长,西峰林则是以水取胜。西峰林山脚下有一条蜿蜒的小溪,缓缓地在农田中由南往西流淌,像一根游线,把依河而建的几个布依族村寨珍珠般地串联起来。当地人称这条溪水为“纳灰河”,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意味,因此这般“奇胜”至今仍原汁原味。形态各异的万峰林,座座奇美的山峦,与碧绿的田野、弯曲的河流、古朴的村寨、葱郁的树林融为一体,构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态环境,形成罕见的峰林田园风光。


      万峰林生态良好,民族风情浓郁。自古以来,布依族先民在这一区域及周边地区创造、发展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布依族文化。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里都传承延续着享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美誉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人用牛骨胡、葫芦胡、刺鼓、箫筒、小马锣、小镲、包包锣和月琴八种乐器演奏,并用布依语进行说唱,所以当地人都称其为“八音”。千百年来,八音坐唱经布依族人传承和积淀,已成为布依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在黔西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良好。以布依族文化为主要代表的民族文化极具特色,多彩多姿,且保存完整,是中国布依族文化区域性存续不可多得的范本,也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在山地流域性文化表现上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人类流域性文化研究和认知以及文化多样性表现中具有重要意义。除布依族外,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也在这里留下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万峰林因此被誉为“人类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丽画卷”。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