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贞丰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贞丰

好邻里引领村民树新风共致富——贞丰县白层镇苗家女潘应芬

更新:2023-4-26 18:26|编辑:山遇水|浏览:922|评论: 0 |来源: 兴义之窗
摘要:  “她们一家人热情,家风家教好,还带动我们村树立文明新风,……”说起贞丰县白层镇猫坡村苗家女潘应芬,邻居们总是由衷地称赞。猫坡村,是白层镇十五个村中唯一的苗族村寨,也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潘应芬家,正 ...
  “她们一家人热情,家风家教好,还带动我们村树立文明新风,……”说起贞丰县白层镇猫坡村苗家女潘应芬,邻居们总是由衷地称赞。猫坡村,是白层镇十五个村中唯一的苗族村寨,也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潘应芬家,正住在这云雾缭绕的大山之上,虽是简简单单的6口之家,却是邻里乡亲羡慕的“好人家”,家里6人就有4个党员。其公公姜定普,曾荣获“大山脊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正是在公公的影响下,潘应芬乐于助人,热心帮助邻里,先后被评为“百名孝星”、贵州省“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传承优良品质,好家风演绎“好家庭”开出幸福花

  “我们的文明之家得益我公公的好榜样和教导。”说起公公姜定普,潘应芬满眼崇敬。姜定普现年70余岁,曾担任过教师、村支部书记,曾获得“大山脊梁全省十佳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荣誉称号。

  正是受到公公婆婆的影响和教导,潘应芬和丈夫姜与富夫妻俩也始终相敬如宾,十分恩爱,同时自己教育引导子女,要明事理,做到尊老爱幼,爱家庭爱国家。

  “在我们农村,有句俗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我们大人要做好榜样”潘应芬说到。正是如此,从小言传身教,她的女儿和儿子都十分明理孝顺。

  在潘应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事商量着来!”正是“凡事商量着来”,家里从未有过争吵。

  潘应芬家庭有两位老人,两个孩子,加上夫妻二人,要把意见统一在一起,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当一家人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都会敞开心坐下来好好交流,互相为对方着想,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据潘应芬回忆,家里的唯一一次争论还是潘应芬与丈夫姜与富,相互争着去结扎,潘应芬担心丈夫姜与富结扎影响平时干活、影响身体;丈夫则担心做结扎手术会让妻子疼痛,心里不忍,由此争论过一次。

  这六口之家“不会吵架的家庭”,原因在于彼此都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互相体谅互相包容。正是家人互敬互爱,文明互助,潘应芬和她的家庭先后荣获“百名孝心”、贵州“最美家庭”和“全国文明家庭”等称号。

  播撒文明种子,好邻里引领“新风尚”树立文明风

  走进猫坡村,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四通八达的通村通组路干净整洁,村民们的房前屋后柴草、秸秆有序堆放,一幅新农村新面貌展现在眼前。

  说起村里的“文明新风”,村里人都说,这得益于潘应芬家这个“文明之家”的带动,是姜定普和儿媳潘应芬这一家人影响一群人带动一个村,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硕果。

  在潘应芬家,每天起床后,清扫每个房间,擦桌子凳子、擦窗户,打扫屋外院子,将家里打扫得清爽整齐、干干净净,这是家里每天的“必修课”。

  曾经的猫坡村,也一样脏乱差,每家每户杂草乱堆乱放,房屋凌乱不堪。时任村支书和猫坡小学的姜定普,想了各种办法,想改变村里脏乱差,不注重环境卫生的习惯,向群众动员劝说,但效果甚微。

  姜定普只好自己每天从自家打扫开始,每天清扫自家房屋和院子,然后清扫村里的路面和学校环境卫生,村民们不扫他自己扫。自己说服不了大人,那就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抓起,教育引导孩子们打扫干净教室、校园环境卫生,学生们打扫不干净他就再来打扫一遍、两遍。同时教育孩子们回家后,每个学生都要打扫好自家房屋卫生,整理房间。

  正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影响下,村民们也受到感染,孩子们也受到教育,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村里每家大人每天起床后,都自觉清扫自家房屋和院落,家家户户都注重环境卫生。如今,当年的孩子已成了今天的大人,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也一直保持着,如今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之风扑面而来,猫坡村也成了群众眼里的“文明乡村”。

  在潘应芬一家的影响带动下,特别是姜定普当年将自家房屋腾来做教室,为孩子们捐资助学,让大家完成学业,如今依然让群众津津乐道和赞不绝口,村里也形成了“一家有难大家帮”的良好“村风”,苗族村寨里形成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良好氛围。

  刺绣带动村民,苗家女巧手“绣幸福”带出致富路

  潘应芬除了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还领办有一个妇女手工微型企业,她带着村里的苗族妇女同胞做苗族服饰刺绣和加工,一年下来,自己纯利润都在10多万元,和她一起做活姐妹,每月均有1500元至4000元左右的收入,带领不能外出务工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姐妹们找到了创业路。

  在潘应芬眼里,一个人富不算富,带领村民一起富才算富。潘应芬从小开始学的苗族刺绣,2001年和丈夫从外面务工回来开始刺绣并建立家庭作坊生产苗族刺绣服饰,平时忙的时候把刺绣发给村里的农户,让加工好了再拿回来,一方面她们可以兼顾家里的农活,另一方面又可以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潘应芬就是这样一个用巧手带领相邻致富的好邻里。

  说起“好邻居”潘应芬,乡亲四邻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她待人热情大方还经常帮助邻里,把自己的刺绣手艺传授给村里的留守妇女,在传承发扬苗族手工刺绣技艺的同时,带领村里贫困妇女增收致富。

  潘应芬精通刺绣工艺和苗族服饰制作,手工制作出的苗族服饰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在当地享有盛名,便在村里创建起家庭小作坊,带领10多个留守妇女在农忙之余进行手工刺绣服饰和工艺品制作,她们的产品从最初的集镇地摊销售,发展如今远销贵阳、上海、香港等地区,不少外地客商纷纷慕名前来订购。村民们刺绣收入从刚开始的几千元到如今三四万元,家家户户环境卫生和生活品质都得到很大改善。

  潘应芬也时常和大家分享:“其实幸福的家庭不需要感天动地,就在相互理解的平凡点滴里;村里的好风尚不需要做多大事创多大的业,就在日常好的行为习惯里……”(王晶)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贞丰

好邻里引领村民树新风共致富——贞丰县白层镇苗家女潘应芬

  • 编辑:山遇水浏览:922评论: 0 兴义之窗
  •   “她们一家人热情,家风家教好,还带动我们村树立文明新风,……”说起贞丰县白层镇猫坡村苗家女潘应芬,邻居们总是由衷地称赞。猫坡村,是白层镇十五个村中唯一的苗族村寨,也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潘应芬家,正住在这云雾缭绕的大山之上,虽是简简单单的6口之家,却是邻里乡亲羡慕的“好人家”,家里6人就有4个党员。其公公姜定普,曾荣获“大山脊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正是在公公的影响下,潘应芬乐于助人,热心帮助邻里,先后被评为“百名孝星”、贵州省“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传承优良品质,好家风演绎“好家庭”开出幸福花

      “我们的文明之家得益我公公的好榜样和教导。”说起公公姜定普,潘应芬满眼崇敬。姜定普现年70余岁,曾担任过教师、村支部书记,曾获得“大山脊梁全省十佳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荣誉称号。

      正是受到公公婆婆的影响和教导,潘应芬和丈夫姜与富夫妻俩也始终相敬如宾,十分恩爱,同时自己教育引导子女,要明事理,做到尊老爱幼,爱家庭爱国家。

      “在我们农村,有句俗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我们大人要做好榜样”潘应芬说到。正是如此,从小言传身教,她的女儿和儿子都十分明理孝顺。

      在潘应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事商量着来!”正是“凡事商量着来”,家里从未有过争吵。

      潘应芬家庭有两位老人,两个孩子,加上夫妻二人,要把意见统一在一起,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当一家人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都会敞开心坐下来好好交流,互相为对方着想,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据潘应芬回忆,家里的唯一一次争论还是潘应芬与丈夫姜与富,相互争着去结扎,潘应芬担心丈夫姜与富结扎影响平时干活、影响身体;丈夫则担心做结扎手术会让妻子疼痛,心里不忍,由此争论过一次。

      这六口之家“不会吵架的家庭”,原因在于彼此都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互相体谅互相包容。正是家人互敬互爱,文明互助,潘应芬和她的家庭先后荣获“百名孝心”、贵州“最美家庭”和“全国文明家庭”等称号。

      播撒文明种子,好邻里引领“新风尚”树立文明风

      走进猫坡村,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四通八达的通村通组路干净整洁,村民们的房前屋后柴草、秸秆有序堆放,一幅新农村新面貌展现在眼前。

      说起村里的“文明新风”,村里人都说,这得益于潘应芬家这个“文明之家”的带动,是姜定普和儿媳潘应芬这一家人影响一群人带动一个村,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硕果。

      在潘应芬家,每天起床后,清扫每个房间,擦桌子凳子、擦窗户,打扫屋外院子,将家里打扫得清爽整齐、干干净净,这是家里每天的“必修课”。

      曾经的猫坡村,也一样脏乱差,每家每户杂草乱堆乱放,房屋凌乱不堪。时任村支书和猫坡小学的姜定普,想了各种办法,想改变村里脏乱差,不注重环境卫生的习惯,向群众动员劝说,但效果甚微。

      姜定普只好自己每天从自家打扫开始,每天清扫自家房屋和院子,然后清扫村里的路面和学校环境卫生,村民们不扫他自己扫。自己说服不了大人,那就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抓起,教育引导孩子们打扫干净教室、校园环境卫生,学生们打扫不干净他就再来打扫一遍、两遍。同时教育孩子们回家后,每个学生都要打扫好自家房屋卫生,整理房间。

      正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影响下,村民们也受到感染,孩子们也受到教育,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村里每家大人每天起床后,都自觉清扫自家房屋和院落,家家户户都注重环境卫生。如今,当年的孩子已成了今天的大人,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也一直保持着,如今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之风扑面而来,猫坡村也成了群众眼里的“文明乡村”。

      在潘应芬一家的影响带动下,特别是姜定普当年将自家房屋腾来做教室,为孩子们捐资助学,让大家完成学业,如今依然让群众津津乐道和赞不绝口,村里也形成了“一家有难大家帮”的良好“村风”,苗族村寨里形成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良好氛围。

      刺绣带动村民,苗家女巧手“绣幸福”带出致富路

      潘应芬除了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还领办有一个妇女手工微型企业,她带着村里的苗族妇女同胞做苗族服饰刺绣和加工,一年下来,自己纯利润都在10多万元,和她一起做活姐妹,每月均有1500元至4000元左右的收入,带领不能外出务工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姐妹们找到了创业路。

      在潘应芬眼里,一个人富不算富,带领村民一起富才算富。潘应芬从小开始学的苗族刺绣,2001年和丈夫从外面务工回来开始刺绣并建立家庭作坊生产苗族刺绣服饰,平时忙的时候把刺绣发给村里的农户,让加工好了再拿回来,一方面她们可以兼顾家里的农活,另一方面又可以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潘应芬就是这样一个用巧手带领相邻致富的好邻里。

      说起“好邻居”潘应芬,乡亲四邻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她待人热情大方还经常帮助邻里,把自己的刺绣手艺传授给村里的留守妇女,在传承发扬苗族手工刺绣技艺的同时,带领村里贫困妇女增收致富。

      潘应芬精通刺绣工艺和苗族服饰制作,手工制作出的苗族服饰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在当地享有盛名,便在村里创建起家庭小作坊,带领10多个留守妇女在农忙之余进行手工刺绣服饰和工艺品制作,她们的产品从最初的集镇地摊销售,发展如今远销贵阳、上海、香港等地区,不少外地客商纷纷慕名前来订购。村民们刺绣收入从刚开始的几千元到如今三四万元,家家户户环境卫生和生活品质都得到很大改善。

      潘应芬也时常和大家分享:“其实幸福的家庭不需要感天动地,就在相互理解的平凡点滴里;村里的好风尚不需要做多大事创多大的业,就在日常好的行为习惯里……”(王晶)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