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康养资讯
>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康养资讯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武教戏

更新:2023-3-3 09:48|编辑:肉肉|浏览:1684|评论: 0 |来源: 黔西南宣传
摘要:  苗族武教戏  历史渊源  喇叭苗(苗族的一分支)武教戏是流传于北盘江畔喇叭苗集中居住的区域。普安县龙吟镇的“喇叭苗”,以其衣袖呈喇叭状而得名,这种宽衽大袖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明代服饰特点,他们的先辈, ...
  苗族武教戏

  历史渊源

  喇叭苗(苗族的一分支)武教戏是流传于北盘江畔喇叭苗集中居住的区域。普安县龙吟镇的“喇叭苗”,以其衣袖呈喇叭状而得名,这种宽衽大袖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明代服饰特点,他们的先辈,正是在明代初年朱元璋实施“调北征南”时从湘西一带迁徙而来,在大山的层层封锁之中,交通不便和信息阻隔,使得从湘西迁徙而来的这一支苗族支系,能够完整地保留当年的习俗。

  “武教戏”就是当年“调北征南”时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历史记忆。“武教戏”来源于傩文化,并且带有军傩文化色彩,主要是因为“武教戏”的面具戴法和安顺地戏一样,是戴在额头上而不是像其它民间傩那样把整个脸罩住。


  武教戏表演

  武教戏主要在勾愿、扫寨子、喊命等活动中运用。勾愿,是祭祖活动,表达对先祖的缅怀,同时进行祈福。扫寨子,目的是祈福消灾,也有忌讳野生动物进寨子的意思,在喇叭苗村寨平均每三年或五年举行一次。喊命,是为祈求长久平安。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传承人(民间称“端公先生”,过了法的称为“法师”,未过法的称为“弟子”)要组织庆祝演出活动,主要是为了驱邪禳灾,其次也是为了娱乐,同时收徒弟、教授技艺。

  武教戏所用道具有牌带、马鞭、师刀、神棍、法衣、案子、五岳、牛角、判官和花冠等。

  由二人、四人或六人同跳同唱,有角色分配和场景设置。跳的过程有规定步法,用锣、鼓指挥。二人拿牛角,一人拿师刀,一人拿牌带,其中二人化装成妇女。

  武教戏现存的唱本不多,有《路途记》《九洲记》《叫魂科》《老君记》等几十册手抄本,因年代久远,有些字已难辨认。这些唱本用大量篇幅记载了征战过程和沿途所见所闻,以记事、娱乐和祈福为主要内容。

  在《叫魂科》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文字记载:“原是湖南宝庆府,分兵拔马武岗州;家有三丁抽一个,家有五丁抽二人;一成来到贵州的,贵州有个大地名;一成来到龙场坝(今龙吟镇),住在龙场点清(精)兵;龙场有个普纳屯(今龙岭镇东部普纳山上),夷蛮革老(仡佬)在上头,前门磊磊惊不动,石头磊磊(累累)路难行;头(斗)兵之时设一计,顶起巴(笆)子打上来;先立贵州南龙府,后立安南一座城……”在这段文字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那一段历史岁月。

  武教戏除了用来祭祀、祈福、消灾和除魔驱邪外,在更早的时候还具有娱乐功用。武教戏总是一男一女搭配成一组,而当时军队里都是男子,便男扮女装,传至现在。因此武教戏在戏目表演的故事上会更多一些生活化色彩,而不像其他的傩戏那样有更多宗教仪式性。

  傩戏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和戏剧发生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武教戏作为军傩在黔西南是首次发现,它填补了黔西南军傩这一古老文化门类的空白,值得认真对待、深入研究。

  2015年,“苗族武教戏”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黔西南宣传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 康养资讯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武教戏

  • 编辑:肉肉浏览:1684评论: 0 黔西南宣传
  •   苗族武教戏

      历史渊源

      喇叭苗(苗族的一分支)武教戏是流传于北盘江畔喇叭苗集中居住的区域。普安县龙吟镇的“喇叭苗”,以其衣袖呈喇叭状而得名,这种宽衽大袖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明代服饰特点,他们的先辈,正是在明代初年朱元璋实施“调北征南”时从湘西一带迁徙而来,在大山的层层封锁之中,交通不便和信息阻隔,使得从湘西迁徙而来的这一支苗族支系,能够完整地保留当年的习俗。

      “武教戏”就是当年“调北征南”时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历史记忆。“武教戏”来源于傩文化,并且带有军傩文化色彩,主要是因为“武教戏”的面具戴法和安顺地戏一样,是戴在额头上而不是像其它民间傩那样把整个脸罩住。


      武教戏表演

      武教戏主要在勾愿、扫寨子、喊命等活动中运用。勾愿,是祭祖活动,表达对先祖的缅怀,同时进行祈福。扫寨子,目的是祈福消灾,也有忌讳野生动物进寨子的意思,在喇叭苗村寨平均每三年或五年举行一次。喊命,是为祈求长久平安。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传承人(民间称“端公先生”,过了法的称为“法师”,未过法的称为“弟子”)要组织庆祝演出活动,主要是为了驱邪禳灾,其次也是为了娱乐,同时收徒弟、教授技艺。

      武教戏所用道具有牌带、马鞭、师刀、神棍、法衣、案子、五岳、牛角、判官和花冠等。

      由二人、四人或六人同跳同唱,有角色分配和场景设置。跳的过程有规定步法,用锣、鼓指挥。二人拿牛角,一人拿师刀,一人拿牌带,其中二人化装成妇女。

      武教戏现存的唱本不多,有《路途记》《九洲记》《叫魂科》《老君记》等几十册手抄本,因年代久远,有些字已难辨认。这些唱本用大量篇幅记载了征战过程和沿途所见所闻,以记事、娱乐和祈福为主要内容。

      在《叫魂科》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文字记载:“原是湖南宝庆府,分兵拔马武岗州;家有三丁抽一个,家有五丁抽二人;一成来到贵州的,贵州有个大地名;一成来到龙场坝(今龙吟镇),住在龙场点清(精)兵;龙场有个普纳屯(今龙岭镇东部普纳山上),夷蛮革老(仡佬)在上头,前门磊磊惊不动,石头磊磊(累累)路难行;头(斗)兵之时设一计,顶起巴(笆)子打上来;先立贵州南龙府,后立安南一座城……”在这段文字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那一段历史岁月。

      武教戏除了用来祭祀、祈福、消灾和除魔驱邪外,在更早的时候还具有娱乐功用。武教戏总是一男一女搭配成一组,而当时军队里都是男子,便男扮女装,传至现在。因此武教戏在戏目表演的故事上会更多一些生活化色彩,而不像其他的傩戏那样有更多宗教仪式性。

      傩戏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和戏剧发生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武教戏作为军傩在黔西南是首次发现,它填补了黔西南军傩这一古老文化门类的空白,值得认真对待、深入研究。

      2015年,“苗族武教戏”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黔西南宣传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