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兴仁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兴仁

兴仁市持续发力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更新:2022-12-12 12:00|编辑:肉肉|浏览:898|评论: 0 |来源: 黔西南日报
摘要:日前,兴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培训班在屯脚镇鲤鱼村举行,20多名苗族同胞参加集中培训。经培训教师手把手教会芦笙演奏技艺的杨德珍脸上乐滋滋的,逢人便说:“过去看到别人演奏芦笙,只会羡慕,现在我也能学习 ...
       日前,兴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培训班在屯脚镇鲤鱼村举行,20多名苗族同胞参加集中培训。经培训教师手把手教会芦笙演奏技艺的杨德珍脸上乐滋滋的,逢人便说:“过去看到别人演奏芦笙,只会羡慕,现在我也能学习到这门技艺,真是太高兴了。”

  这只是兴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兴仁市把非遗文化保护列为重中之重,狠抓落实,把贯彻落实中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系列安排部署与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增强文化自信,抓实深化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工作,扎实开展“非遗”保护试点工作,通过持续发力、多措并举,发掘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真正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开展调查研究。2021年8月以来,兴仁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民宗局、市教育局、市史志办、市档案馆、市文联、市融媒体中心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非遗”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抓落实。深入屯脚镇、大山镇、城南街道、鲁础营回族乡、马马崖镇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及现场研讨,按照“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的要求,多次召开“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推进会,进行抢救性保护。过去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在传承人口口相传、手把手一棒接一棒的接力传递中,又重新搬上了民间技艺展演大舞台,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绽放出绚丽之花。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动保护工作。今年,兴仁印发了《兴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晰各联席单位职能职责,由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市政协领导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及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切实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工作体系,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激发“非遗”文化内生动力。组织兴仁市“非遗”名录工作专家组,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开展普查工作,就“非遗”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发展现状及代表性传承人等进行全面系统记录,采取个别采访、群众座谈、观看表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登记,建立名录,撰写单项介绍材料。对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通过音、谱、图、文、像、物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系统记录,从项目挖掘、收集、整理、命名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采取记忆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措施,构建“兴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项目库。今年11月25日至29日邀请专业教师到屯脚镇鲤鱼村等地,对苗族同胞开展芦笙演奏专题培训,通过口授相传、手把手教学,增强“非遗”文化记忆,培养“非遗”文化挖掘者、传承者、宣传者、保护者。

  推进民族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立足兴仁“非遗”文化资源禀赋,深入贯彻落实有关规定,通过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宣传推广“非遗”文化,提高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6月8日,在鲁础营回族乡民族村、马马崖镇九盘村、大山镇野场村及兴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展示展演系列活动,各族同胞用传统技艺、民间歌舞、民族服饰、传统美食等文化元素深刻诠释“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主题,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精髓所在。6月11日,举行兴仁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交流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兴仁,为“非遗”项目申报、数据库建设、田野调查、项目命名、保护措施、助力乡村振兴等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谋定而动做好规划,实现“非遗”向产业化发展。今年以来,兴仁市多次召开“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非遗”向产业化发展转化相关工作,整合市“非遗”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力量,共同推动兴仁“非遗”文化挖掘、传承、保护,探索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做好国家级、省级项目申报,促进“非遗”提档升级,以申报促保护、以申报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中国黔西南讯 (特约记者 潘永旭 通讯员 卢怀林 潘芮)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兴仁

兴仁市持续发力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 编辑:肉肉浏览:898评论: 0 黔西南日报
  •        日前,兴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培训班在屯脚镇鲤鱼村举行,20多名苗族同胞参加集中培训。经培训教师手把手教会芦笙演奏技艺的杨德珍脸上乐滋滋的,逢人便说:“过去看到别人演奏芦笙,只会羡慕,现在我也能学习到这门技艺,真是太高兴了。”

      这只是兴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兴仁市把非遗文化保护列为重中之重,狠抓落实,把贯彻落实中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系列安排部署与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增强文化自信,抓实深化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工作,扎实开展“非遗”保护试点工作,通过持续发力、多措并举,发掘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真正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开展调查研究。2021年8月以来,兴仁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民宗局、市教育局、市史志办、市档案馆、市文联、市融媒体中心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非遗”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抓落实。深入屯脚镇、大山镇、城南街道、鲁础营回族乡、马马崖镇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及现场研讨,按照“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的要求,多次召开“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推进会,进行抢救性保护。过去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在传承人口口相传、手把手一棒接一棒的接力传递中,又重新搬上了民间技艺展演大舞台,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绽放出绚丽之花。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动保护工作。今年,兴仁印发了《兴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晰各联席单位职能职责,由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市政协领导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及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切实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工作体系,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激发“非遗”文化内生动力。组织兴仁市“非遗”名录工作专家组,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开展普查工作,就“非遗”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发展现状及代表性传承人等进行全面系统记录,采取个别采访、群众座谈、观看表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登记,建立名录,撰写单项介绍材料。对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通过音、谱、图、文、像、物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系统记录,从项目挖掘、收集、整理、命名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采取记忆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措施,构建“兴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项目库。今年11月25日至29日邀请专业教师到屯脚镇鲤鱼村等地,对苗族同胞开展芦笙演奏专题培训,通过口授相传、手把手教学,增强“非遗”文化记忆,培养“非遗”文化挖掘者、传承者、宣传者、保护者。

      推进民族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立足兴仁“非遗”文化资源禀赋,深入贯彻落实有关规定,通过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宣传推广“非遗”文化,提高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6月8日,在鲁础营回族乡民族村、马马崖镇九盘村、大山镇野场村及兴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展示展演系列活动,各族同胞用传统技艺、民间歌舞、民族服饰、传统美食等文化元素深刻诠释“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主题,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精髓所在。6月11日,举行兴仁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交流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兴仁,为“非遗”项目申报、数据库建设、田野调查、项目命名、保护措施、助力乡村振兴等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谋定而动做好规划,实现“非遗”向产业化发展。今年以来,兴仁市多次召开“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非遗”向产业化发展转化相关工作,整合市“非遗”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力量,共同推动兴仁“非遗”文化挖掘、传承、保护,探索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做好国家级、省级项目申报,促进“非遗”提档升级,以申报促保护、以申报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中国黔西南讯 (特约记者 潘永旭 通讯员 卢怀林 潘芮)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