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二十大代表风采
> 二十大代表风采

【二十大代表风采】韦子涵:扎根基层投身乡村振兴

更新:2022-9-28 10:26|编辑:山遇水|浏览:1186|评论: 0 |来源: 中国黔西南
摘要:  和城市社区中的应急广播相比,三都自治县九阡镇的应急广播,不仅有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版,还有充满民族特色的水语版——既能水语播报,又能用水歌演唱。  “九阡镇水族村民居多,结合这一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宣传 ...
  和城市社区中的应急广播相比,三都自治县九阡镇的应急广播,不仅有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版,还有充满民族特色的水语版——既能水语播报,又能用水歌演唱。

  “九阡镇水族村民居多,结合这一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宣传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韦子涵说,此前自己就当过“翻译”,用“水语+汉语”的宣讲方式,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好声音传达给当地水族村民。


  韦子涵向水族群众宣讲

  韦子涵,三都自治县九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用“双语”与群众交流已经成为她的工作方式。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乡镇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怎样结合九阡实际,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韦子涵思考最多的问题。

  “思路一定得打开,要引进外地企业,要培育壮大本土产业。”韦子涵表示,这样既能给当地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又能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依托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九阡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几家企业。其中一家是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农业企业,和九阡镇合作运营海鲜菇种植项目。

  “项目由镇政府主导,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优先聘用易地扶贫搬迁户和困难户,保障其收入。”韦子涵说,企业常年为250名群众解决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


  正在包装海鲜菇的村民

  潘承海夫妇原是兰懂村村民,搬迁后在海鲜菇基地找到新工作,每天工作时间早上8点到下午2点。下班后,二人又回到兰懂村打理自家的白茶园。

  “原来在家就只能种种地,又辛苦又挣不到哪样钱。”潘承海说,现在每个月不仅有固定收入,还能自己种茶卖钱,“日子比以前幸福得多咯!”

  兰懂村整村搬迁后,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村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又在兰懂村闲置的土地上种下成片的白茶。现在,合作社解决30余人常年就近就地就业、800余人季节性临时就业。


  村民在茶园工作

  “上午上班下午种茶,这就是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韦子涵说,2021年,合作社生产白茶10余吨,产值达800多万元。“闲置土地要用起来才有效益。在茶产业上,贵州本来就具备资源优势。现在,大家都对这条新的增收途径更有信心。”

  作为一名“90后”,韦子涵坦言,基层工作让自己收获许多,成长许多。她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是一份认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荣誉、一份责任。“我会继续深耕基层,履职尽责,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家乡。”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 二十大代表风采

【二十大代表风采】韦子涵:扎根基层投身乡村振兴

  • 编辑:山遇水浏览:1186评论: 0 中国黔西南
  •   和城市社区中的应急广播相比,三都自治县九阡镇的应急广播,不仅有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版,还有充满民族特色的水语版——既能水语播报,又能用水歌演唱。

      “九阡镇水族村民居多,结合这一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宣传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韦子涵说,此前自己就当过“翻译”,用“水语+汉语”的宣讲方式,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好声音传达给当地水族村民。


      韦子涵向水族群众宣讲

      韦子涵,三都自治县九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用“双语”与群众交流已经成为她的工作方式。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乡镇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怎样结合九阡实际,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韦子涵思考最多的问题。

      “思路一定得打开,要引进外地企业,要培育壮大本土产业。”韦子涵表示,这样既能给当地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又能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依托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九阡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几家企业。其中一家是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农业企业,和九阡镇合作运营海鲜菇种植项目。

      “项目由镇政府主导,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优先聘用易地扶贫搬迁户和困难户,保障其收入。”韦子涵说,企业常年为250名群众解决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


      正在包装海鲜菇的村民

      潘承海夫妇原是兰懂村村民,搬迁后在海鲜菇基地找到新工作,每天工作时间早上8点到下午2点。下班后,二人又回到兰懂村打理自家的白茶园。

      “原来在家就只能种种地,又辛苦又挣不到哪样钱。”潘承海说,现在每个月不仅有固定收入,还能自己种茶卖钱,“日子比以前幸福得多咯!”

      兰懂村整村搬迁后,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村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又在兰懂村闲置的土地上种下成片的白茶。现在,合作社解决30余人常年就近就地就业、800余人季节性临时就业。


      村民在茶园工作

      “上午上班下午种茶,这就是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韦子涵说,2021年,合作社生产白茶10余吨,产值达800多万元。“闲置土地要用起来才有效益。在茶产业上,贵州本来就具备资源优势。现在,大家都对这条新的增收途径更有信心。”

      作为一名“90后”,韦子涵坦言,基层工作让自己收获许多,成长许多。她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是一份认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荣誉、一份责任。“我会继续深耕基层,履职尽责,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家乡。”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