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张英《家书》出自典故“六尺巷”
安龙县公安局拘留所紧紧围绕扫黑除恶、护航乡村振兴和风险防控要求,坚持将依法惩戒和教育被拘留人、保障国家行政执法和司法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职责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将法治宣传与矛盾纠纷化解相结合,以“化解一起矛盾,消除一份隐患,增添一份安宁”为宗旨,创新实施“64511”工作措施,扎实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何为“64511”工作措施?
“6”即六项措施全方位发现社会矛盾;
“4”即四项机制全覆盖推进矛盾化解;
“5”即五类管理精细化增强调解能力;
“1”即深挖线索重攻心破案化解矛盾;
“1”即例会制度强素质提升调解水平。
“‘64511’机制是获取急需调解的矛盾纠纷案件的渠道和开展矛盾化解工作的基础,通过‘64511’工作机制,不仅能快速排查拘留人员存在的矛盾纠纷,分析矛盾纠纷所属性质,还能迅速化解矛盾,避免出现民转刑、刑转命的高风险纠纷出现。”拘留所所长黄荣章介绍。
普坪镇居民张某与儿媳时常因家庭矛盾不睦,一次醉酒后因与儿媳拌了几句嘴便动手殴打儿媳被行政拘留。2022年2月,张某在拘留期间因自己因家庭矛盾被拘留而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拘留所民警私底下也轮流单独开导张某,从法律讲到家庭处事,从政策讲到公媳相处之道,张某逐渐打开心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向民警提出愿意当面与儿媳道歉。出所当天,黄荣章便驱车带着张某到普坪派出所,与派出所民警田靖霖共同化解张某与儿媳之间的矛盾。
“化解矛盾纠纷,找准症要是关键。有时双方都是为了一时的意气互不相让,其实来到拘留所后,心里都着急,在这时候有人给他们递个台阶,给他们说清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就会顺其自然的接受了。”黄荣章经验老道的介绍。
2021年1月深夜,杨某正与朋友从KTV往外走时不小心撞到了正准备进门的刑某,在酒精的作用下双方因这小小的一撞不依不饶,一言不合下就发生了互殴,双方参与打架人员因此事被送进拘留所。拘留所民警多次组织双方面对面调解,然而双方皆不愿承认是己方的错误,一时间连带着拘留所的气氛都剑拔弩张。
黄荣章认为此次矛盾化解易快不易慢,担心再拖下去几人在拘留所再次动手。于是便立即组织所内民警商讨化解方案,决定由拘留所有经验老民警黄荣章、吴应伦、晏德斌三班倒,将几人“分而治之”,经过几次的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我就与他们说,且不论谁的对错,打架不仅要赔偿别人的医药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等,可能还会影响自己,自己在拘留期间的损失又有谁来补偿?有的人不服气,觉得对他的处理意见不公平,我又把法律条文一条一条的找出来给他们看,给他们解释,在我和黄所长、晏德斌的轮番开解下,几个年轻人也不再钻牛角尖了。”拘留所教导员吴应伦笑呵呵的说。
以案释法,将法律条文结合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分析利弊是群众最能接受的矛盾纠纷调解方式。
进入拘留所接受法治宣传的群众常常是因在生活中忽视了“法”的重要性才触碰到法律底线。例如:殴打儿媳的公公不明白为何因小小的家庭矛盾便会受到法律的惩戒;欠债不还长期拖欠的人觉得既然被拘留了那就继续拖欠款项,却没有考虑到若长期欠款不还,会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再次拘留这么简单;群殴双方不明白为何都动了手却会产生主次责任,种种原因让他们都觉得自己没错而错在他人,矛盾就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我们尽量将矛盾在拘留期间调解、化解好,这样避免出现二次矛盾,有的群众常常是倔脾气,但是将类似的案子讲给他听,以案子带出法律条款,他就能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对之处在哪儿,还能让他吃一堑长一智。”黄荣章说。
法治教育宣传后,让群众更能了解“法”的重要性及生活中更能紧绷一道“理智的弦”,切实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再次发生或事态扩大。
2022年7月,因邻里个人恩怨而发生互殴的孟某和赵某在拘留所拘留期间,在民警对其开展法治宣传后认识到错误,便主动申请调解,在民警的调解后,两人长期累积的矛盾成功化解。赵某拘留期满出所后,还特意打电话给黄荣章表示感谢。
“我常常能接到以前刑拘人员的电话咨询,记得有一次,在拘留期间听过我法治教育课的群众特意打电话来咨询,如果对方欠钱不还是否可以去对方家中拿物资抵偿,我也耐心的将他劝解下来。我们坚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就是希望群众在遇事时,能冷静下来,不触碰法律底线,只要人人遇事都忍一时,让一步,可能很多案件便不会发生。”吴应伦教导员说道。
自2019年自今,在“64511”工作机制的运行下,拘留所已成功化解大大小小的矛盾50余起,2022年因疫情暂停收押至恢复收押期间,化解矛盾纠纷4起。(吴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