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奋进黔西南】楼纳村:感恩奋进更上一层楼

更新:2022-6-18 11:16|编辑:272794389|浏览:667|评论: 0 |来源: 中国黔西南
摘要:  楼纳广场民俗文艺活动 魏浩然 摄   布依村寨人居美,美丽乡村入画来。5月8日,记者穿行于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楼纳村,晶莹透亮的小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清澈见底;河岸绿柳成荫,风光绚丽;村后青山如黛,层峦叠翠… ...

  楼纳广场民俗文艺活动 魏浩然 摄

  布依村寨人居美,美丽乡村入画来。5月8日,记者穿行于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楼纳村,晶莹透亮的小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清澈见底;河岸绿柳成荫,风光绚丽;村后青山如黛,层峦叠翠……如此美景,是近年来楼纳村打造美丽乡村书写的时代答卷。

  楼纳村位于顶效街道南部,总人口5289人,总面积4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00亩。十多年前,村里大部分群众均以外出务工为主,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二类贫困村。

  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楼纳村考察,与村干部拉家常、话发展,勉励村委班子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殷切嘱托和勉励话语,极大地激发了楼纳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干劲和热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工作的全面推进,楼纳村先后修建了通组公路、串户路和机耕路,并相继对广场、河道、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亮化改造,致使楼纳村村容村貌日臻完善,一个昔日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逐渐变得充满活力。

  10余年来,楼纳村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让楼纳村成为各大农业龙头企业争抢的“香饽饽”。2011年,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楼纳村建起42个大棚发展花卉种植,随即,先后有阳光公司、百草园、东丰植物园、大秦农旅、贵州中宜贝有限公司等企业纷纷进驻,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务工就业促增收。

  漫步在楼纳村花卉种植基地,一盆盆兰花吐蕊绽放,鲜艳夺目;行走在枇杷种植基地,沉甸甸的枇杷挂满枝头,红润饱满,色泽诱人……一个个特色农业“争奇斗艳”。

  如今,这里特色产业兴旺发达,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一个昔日藏于“深闺”不为人知的小山村,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19年7月,楼纳村被认定为AAA级景区。景区自开放以来,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楼纳村旅游、休闲和观光。当地部分村民看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立即实施民宿改造,建设客栈和农家乐,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景,终于变成了现实。

  “楼纳村不仅环境变漂亮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只要天气晴好,村子里的广场上,每天都有村民在这里娱乐、散步、乘凉,跳广场舞,很是热闹!”在村委会活动室,楼纳村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陈再安聊及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不禁喜形于色,笑逐颜开。

  “村前河岸柳成荫,村后青山作画屏;公路串起花果园,绿树丛中楼房新。文化广场有文化,风情街上有风情;休说城市千般好,不如楼纳一村民……”一位外地游客来到这里游玩后,自编了一首顺口溜,正是楼纳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楼纳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紧紧抓住“国家首批民族乡村振兴试点”的大好机遇,充分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多措并举,成功探索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道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图景,正在义龙大地生动铺展。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聚焦10125亩耕地,锁定“花果烟草菜稻”优势产业,制定以高品质农业品为轴心的“旱地烟果草、水田花菜稻”两大片区六大产带,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以水稻+、烟+、种草养牛、精品水果、有机蔬菜、花卉等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再向产业振兴转变。

  ——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量身打造高端农旅产品,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水平,促进调产增收。与此同时,先后引进绿缘花卉公司、州市烟草公司、弘承公司等多家涉农企业进村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截至目前,已建成经果林示范区1977.1亩,采摘果园种植区821.9亩,高标准烟地3000亩,菜稻轮作基地1619.9亩。村两委班子正在努力探索“农旅一体化”产业发展路径,并着手打造“千亩稻鱼百亩花,一池清水浣溪纱”的美丽乡村画卷。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员农户将土地入股企业,以保底分红方式保障群众利益。截至目前,全村共动员1000余户流转3202亩土地入股驻村企业,每年实现最低保底分红256.16万元。村合作社还根据入驻企业的用工需求,积极组织农民务工,先后共为当地群众提供了3万余人次的就业需求,全面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群众收入多元化。

  ——以周边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目的,围绕“民间十八匠”组建创业服务队伍,通过“以老带新”方式,组团式在周边地区就业。截至目前,从事石木二匠、建筑施工、家居装饰、汽车家电维修等工作的群众已有234人。同时,组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众到企业进行“以工代训”实操培训,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有情怀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

  ——积极与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黔西南州金洲职业技术学校对接,邀请其在村里开展焊接、缝纫、烹饪、工程机械操作、机动车驾驶与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力争让全村年轻人都能掌握一项基本的谋生技能。目前,全村通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技校和政府组织的送课送技下乡活动,培训群众960余人次,年均输出外出务工人员1600人以上,实现人年均外出务工收入36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楼纳村着力在党建引领、提升农民工技能、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盘活土地资源上下功夫。村里先后涌现出陈永奇、黄廷彪、胡克兵、黄定元等乡村能人,以“头雁效应”有效激发“群雁活力”。

  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如今的楼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3896元增长到了2021年15220元,年均增长29%,村集体经济积累由原来的3.5万元增加到35万元,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迷人魅力正日益凸显。

  作者:韦欢 编辑:罗玉时 终审:金凤 审签:朱江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省内资讯

【奋进黔西南】楼纳村:感恩奋进更上一层楼

  • 编辑:272794389浏览:667评论: 0 中国黔西南
  •   楼纳广场民俗文艺活动 魏浩然 摄

      布依村寨人居美,美丽乡村入画来。5月8日,记者穿行于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楼纳村,晶莹透亮的小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清澈见底;河岸绿柳成荫,风光绚丽;村后青山如黛,层峦叠翠……如此美景,是近年来楼纳村打造美丽乡村书写的时代答卷。

      楼纳村位于顶效街道南部,总人口5289人,总面积4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00亩。十多年前,村里大部分群众均以外出务工为主,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二类贫困村。

      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楼纳村考察,与村干部拉家常、话发展,勉励村委班子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殷切嘱托和勉励话语,极大地激发了楼纳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干劲和热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工作的全面推进,楼纳村先后修建了通组公路、串户路和机耕路,并相继对广场、河道、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亮化改造,致使楼纳村村容村貌日臻完善,一个昔日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逐渐变得充满活力。

      10余年来,楼纳村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让楼纳村成为各大农业龙头企业争抢的“香饽饽”。2011年,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楼纳村建起42个大棚发展花卉种植,随即,先后有阳光公司、百草园、东丰植物园、大秦农旅、贵州中宜贝有限公司等企业纷纷进驻,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务工就业促增收。

      漫步在楼纳村花卉种植基地,一盆盆兰花吐蕊绽放,鲜艳夺目;行走在枇杷种植基地,沉甸甸的枇杷挂满枝头,红润饱满,色泽诱人……一个个特色农业“争奇斗艳”。

      如今,这里特色产业兴旺发达,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一个昔日藏于“深闺”不为人知的小山村,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19年7月,楼纳村被认定为AAA级景区。景区自开放以来,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楼纳村旅游、休闲和观光。当地部分村民看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立即实施民宿改造,建设客栈和农家乐,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景,终于变成了现实。

      “楼纳村不仅环境变漂亮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只要天气晴好,村子里的广场上,每天都有村民在这里娱乐、散步、乘凉,跳广场舞,很是热闹!”在村委会活动室,楼纳村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陈再安聊及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不禁喜形于色,笑逐颜开。

      “村前河岸柳成荫,村后青山作画屏;公路串起花果园,绿树丛中楼房新。文化广场有文化,风情街上有风情;休说城市千般好,不如楼纳一村民……”一位外地游客来到这里游玩后,自编了一首顺口溜,正是楼纳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楼纳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紧紧抓住“国家首批民族乡村振兴试点”的大好机遇,充分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多措并举,成功探索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道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图景,正在义龙大地生动铺展。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聚焦10125亩耕地,锁定“花果烟草菜稻”优势产业,制定以高品质农业品为轴心的“旱地烟果草、水田花菜稻”两大片区六大产带,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以水稻+、烟+、种草养牛、精品水果、有机蔬菜、花卉等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再向产业振兴转变。

      ——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量身打造高端农旅产品,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水平,促进调产增收。与此同时,先后引进绿缘花卉公司、州市烟草公司、弘承公司等多家涉农企业进村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截至目前,已建成经果林示范区1977.1亩,采摘果园种植区821.9亩,高标准烟地3000亩,菜稻轮作基地1619.9亩。村两委班子正在努力探索“农旅一体化”产业发展路径,并着手打造“千亩稻鱼百亩花,一池清水浣溪纱”的美丽乡村画卷。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员农户将土地入股企业,以保底分红方式保障群众利益。截至目前,全村共动员1000余户流转3202亩土地入股驻村企业,每年实现最低保底分红256.16万元。村合作社还根据入驻企业的用工需求,积极组织农民务工,先后共为当地群众提供了3万余人次的就业需求,全面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群众收入多元化。

      ——以周边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目的,围绕“民间十八匠”组建创业服务队伍,通过“以老带新”方式,组团式在周边地区就业。截至目前,从事石木二匠、建筑施工、家居装饰、汽车家电维修等工作的群众已有234人。同时,组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众到企业进行“以工代训”实操培训,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有情怀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

      ——积极与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黔西南州金洲职业技术学校对接,邀请其在村里开展焊接、缝纫、烹饪、工程机械操作、机动车驾驶与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力争让全村年轻人都能掌握一项基本的谋生技能。目前,全村通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技校和政府组织的送课送技下乡活动,培训群众960余人次,年均输出外出务工人员1600人以上,实现人年均外出务工收入36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楼纳村着力在党建引领、提升农民工技能、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盘活土地资源上下功夫。村里先后涌现出陈永奇、黄廷彪、胡克兵、黄定元等乡村能人,以“头雁效应”有效激发“群雁活力”。

      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如今的楼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3896元增长到了2021年15220元,年均增长29%,村集体经济积累由原来的3.5万元增加到35万元,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迷人魅力正日益凸显。

      作者:韦欢 编辑:罗玉时 终审:金凤 审签:朱江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