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40年,兴义市在推进医疗改革时,坚持以人为本,以实际行动不断提升群众健康服务能力,医疗成绩不断攀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乡镇卫生院住院楼
近日,记者走进猪场坪镇中心卫生院,只见中医馆、住院部、规范数字化预防接种中心等楼宇一应俱全,中医理疗、疫苗接种、常见病住院治疗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应有尽有,正在等待做推拿的群众杨建兵表示:“以前需要做理疗只能到州医院、市医院等大医院,没想到镇上也有了这么好的医生和服务,实在太方便了。”
过去,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是基层医生必备的看病三件套,问诊时医生也只能依靠临床经验为患者进行治疗,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层卫生院能力弱、活力差成为了当时全市推动医疗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992年1月,兴义市原10个区卫生院被撤销,重新组建了除黄草镇外的25个乡镇卫生院,此时全市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共计215人,共设病床215张。
三十年来,通过扩大用房面积、配全基础设施设备、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实施医共体建设等方式,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医疗水平和设施的局限,实现了医疗水平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大跨步前进,凭借规范和专业的医疗服务打通了乡镇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
“现在我们还能开展基本的辅助检查,如肝肾功能、血糖血脂、DR放射、B超、远程医疗等,在我们辖区内就能够享受市级的基本检查。”猪场坪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唐顺红介绍说。
在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诸多举措中,医共体建设实施的时间短、见效快,使全市打造优质高效的基层医疗服务初具规模,不断刷新了医疗卫生体系的高度和广度。
据介绍,兴义市医共体建设于2019年着力实施,是以兴义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建立医共体分院,形成了“基层首诊、急诊分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是破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难题的有力措施。
猪场坪镇中心卫生院作为兴义市人民医院(医共体)猪场坪分院,自全市开展医共体建设以来,每周总院都会派一部分专家到镇上指导,开展业务培训,解决部分疑难杂症的诊疗问题,卫生院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在基层卫生院,每个乡镇卫生院达到了执业医师和全科医生全覆盖,村卫生室村医的全覆盖,解决了老百姓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能看得好病的问题。”兴义市卫健局局长伍龙说道。
和乡镇卫生院的变化一样,始建于1951年的兴义市人民医院是当时全市辖区内规模最大、医疗技术水平较为先进的医疗服务机构。1995年,全院职工总计240人,经过不断的发展进步,如今兴义市人民医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72人,成为了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全省首家县(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是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市医院的发展变化也是兴义市医疗改革的缩影。
市医院神经外科护士站
兴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是贵州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也是兴义市人民医院的重点特色专科,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拥有徕卡530、得尔格等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临床经验丰富的诊疗团队,并在全州较早地开展了动脉瘤和动脉畸形的栓塞进入、开颅夹闭、颅内创伤规范救治等脑血管病治疗以及小儿脑瘫、痉挛性脑瘫的神经外科的手术干预性等治疗,一直以来,秉承着“微创、精准、目标管理”的理念,神经外科始终为患者提供着舒心放心的医疗服务,近几年患者平均满意度基本维持在98%以上。
正处于术后恢复期的患者陈坤英由于面部痉挛来到市医院神经外科就医,由于在发病初期尝试喝中药和针灸治疗无果,便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市医院,经过科室专业的诊断治疗,术后精神状态和恢复效果俱佳。
“当时因为身边朋友刚好有过这种类似症状,就介绍说市医院做得非常好,还听说省内其他地方的人专门来市医院做这个手术,成功率也非常高,今天是我们老人家术后第五天,精神状态都非常不错,恢复效果也比较好。”患者家属封雪介绍道。
近年来,兴义市人民医院经过大幅提升硬件设施、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全院诊疗水平和服务不断取得突破。医院专科分工精细,设有61个临床、医技科室,现有床位1499张,其中骨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为省级重点专科,除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技术在全州领先,神经内科还是黔西南州唯一的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
同时,医院医疗设施、设备配备齐全,手术技术实力不断提升,配备了3.0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负压救护车等先进设施,开展的心脏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新生儿换血术、胃食管反流胃底折叠术治疗等一系列手术填补了黔西南州空白,兴义市人民医院如今的医疗技术,能够完全满足兴义市、兴义市周边及三省(区)结合部群众的健康需求。
市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
在医疗服务提升方面,兴义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一楼一站式服务中心、二楼各科室门诊、导诊贴心服务一应俱全,住院楼诊间支付、床边支付随处可见,还有一站式自助服务系统线上就能报销医保、挂号、缴费……通过建设智慧医院,智能化、人性化服务让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帮助群众看病实现少跑路、快就诊。
在人才建设方面,兴义市人民医院通过“造血式”的人才培养和“输血式”的人才引进,为医院发展和人才队伍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目前,兴义市人民医院共有正高职称114人,副高职称211人,中级职称520人,初级职称1082人;博士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8人,硕士100人。
除了医疗机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全市于1998年启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并实现新农合制度全市农村全覆盖、2008年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启动全市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一系列的医疗保障制度落地落实,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贵、怕看病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现在医院、床位设置、医生配备都多得多,医疗设备先进,看病的水平也比以前高很多,老百姓看病还能报销,兴义市的医疗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看不好病、看病难、住院难、看病贵的问题终于都解决了!”2001年至2007年曾任兴义市卫生局局长的罗念刚对如今兴义市医疗水平发生的巨变感叹道。
多年来,兴义市始终把“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的理念作为工作之本,坚持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作为医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设医疗服务网、加强医疗服务机构设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动落实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提升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的质量和水平,努力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
现在,兴义市从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健康产业推进多方面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我们兴义市辖区内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762个,其中,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8个,民营医疗机构45个,中医备案诊所13个。全市共有执业医师4014人,护士6228人,床位数6955张,千人拥有医师数是4.71,千人拥有护士数是5.30,千人床位数是8.18,整体水平在全省的平均水平以上。”兴义市卫健局局长伍龙介绍道。
下一步,兴义市将着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推动中医治慢病,以大健康产业为引领,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全力守护群众健康。(刘仁铃 周光雷 王鸿茹 王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