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兴仁市鲤鱼村:乡村展新颜 村民日子甜

更新:2022-5-26 15:06|编辑:小点点|浏览:1211|评论: 0 |来源: 黔西南日报
摘要:  鲤鱼村地处兴仁市屯脚镇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  十年前,鲤鱼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一片空白,村民们仅仅依靠传统农耕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2011年5月8日,是鲤鱼村永 ...
  鲤鱼村地处兴仁市屯脚镇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

  十年前,鲤鱼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一片空白,村民们仅仅依靠传统农耕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2011年5月8日,是鲤鱼村永远值得铭记而难以忘怀的一个日子。

  这一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鲤鱼村,与村民拉家常、话发展,勉励群众再接再厉、更上层楼,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新生活,为该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极大地激发了鲤鱼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干劲和热情。

  十年来,鲤鱼村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乡村展新颜、村民日子甜的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这里特色产业兴旺发达,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一个昔日藏于“深闺”不为人知的小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和旅游景区。

  一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同我坐在沙发上,嘘寒问暖,激动得我都不知道说什么了……”现年85岁高龄的村民吴忠仁老人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来家里的情景,依然沉浸在激动和喜悦之中。

  1月27日,腊月二十五,距离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虽然还有几天,但在鲤鱼村吴忠仁老人的家里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吴忠仁老人的家看上去算不上宽敞,但却打扫得一尘不染,干净整洁。简朴的客厅里,悬挂在墙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到家来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5月8日来我家,总书记与我和孙女吴西娜的合影。”吴忠仁老人一边深情回忆,一边乐滋滋地介绍。

  “从来没见过吴忠仁老人这么激动、这么高兴!”鲤鱼村党委书记田锦华接受记者采访时,当年一幕幕感人场景历历在目:“当时吴忠仁老人属于我们村里的困难户,习近平总书记一进来就紧紧握住他的手,问他家有几口人、几间房,孩子在哪里上班,一个月收入有多少,生活过得怎么样,有哪些困难,吴忠仁老人一一做了回答。”

  “现在我父亲不仅有高龄补贴,而且还有了养老保险,可以说吃、穿、住都不用愁了!”说起党的惠民政策,吴忠仁老人的儿子吴贞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同样,在鲤鱼村党委书记田锦华眼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鲤鱼村,是对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关怀。他告诉记者,当天他就把总书记的讲话整理好,并根据所见所闻写进日记,时时翻看,勉励自己努力奋斗。

  “现在我们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收入提高了,村容村貌也变美了。我们要一如既往把旅游业发展好,为我们这个远近闻名的旅游村的建设和管理作贡献!”田锦华说。

  二

  在鲤鱼村,沿着白墙黛瓦的民居缓缓而行,目及之处,寨子中的溪流泉水叮咚,林木葱茏,幽深神秘,一户户独具苗家特色的“农家乐”和苗族文化广场在翡翠般的绿色包围里若隐若现。苗族刺绣依文中国手工坊、悬空玻璃栈道和高山滑道以及网红“摇摆桥”掩映在翠绿如画的青山绿水中,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颇具意境的是,在鲤鱼村中穿行,风情别致的民居墙壁上,都题写得有一些诗文和壁画。据一道同行的田锦华介绍,这些诗文和壁画都是当地一些老师和学生的作品,皆是描写鲤鱼村的风光和风情。

  譬如“田际菜花黄,空中紫燕翔。蝴蝶花上舞,河岸柳梳妆。”“清澈曲河翠杨柳,主席亲莅鲤鱼乡,弯弯牛角盛清酒,胜景桃园奔小康。”等诗句,不仅节奏明快,而且还圆润细腻,让鲤鱼村自然之美与生态之美巧妙相互融合的同时,展现了当地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鲤鱼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按照兴仁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盯“五个振兴”关键,以点带面、由点及面、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按照“分类分级,梯次推进”的总体思路,体现“特色”竞争力,呈现“田园”意境,凸显“乡村”可持续,全力打造屯脚镇鲤鱼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逐步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有效之路。

  环境之变、村貌之变,见证着鲤鱼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休闲美丽乡村化蛹成蝶的缤纷过程,阐述着该村老百姓幸福美满的生活。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鲤鱼村两委团结带领村民奋力打拼,如今的鲤鱼村发生了大变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共设施日益完善,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780元上升到2021年16200元,村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生活是越来越幸福。

  三

  “真没想到,兴仁还有这么美丽的村庄,回去后,我一定要带家人来这里感受一下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来自兴义市的蔡先生,在畅游玩鲤鱼村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田园人家后,一颗激动的心兴奋不已。

  “发展旅游是鲤鱼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田锦华坦言,“今年,我们准备以做精一条线、盘活一颗米、拉长一根线、唱响一台戏、激活一潭水‘五个一’建设思路,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紧紧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秀美的山水风光,着力打造‘山水鲤鱼·韵味苗乡’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圣地,让前来这里游玩的游客沉醉其中,尽享生态之旅带来的快乐!”

  ——做精一条线。利用小城镇建设和鲤鱼坝国家AAA级景区基础,依托鲤鱼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多形式、多角度、多内容的旅游业态实现好精彩、好好玩、好舒服的体验感,着力构建以休闲体验为基础,民风民俗、文体赛事、医疗康养并存发展的旅游综合体。

  ——盘活一颗米。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大力发展薏仁米、红米农业产业,重点聚焦农耕体验、鱼稻共生、农业观光、品牌包装、渠道建设等方面,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

  ——拉长一根线。大力发展蚕丝产业,传承苗族种桑养蚕的历史传统,逐步扩大蚕桑种植养殖基地面积,建设蚕房、加工车间,完善“抽丝、纺织、印染、刺绣、科普、培训、文化创意、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重点打造苗族服饰、手工刺绣、蚕丝系列等产品;强化蚕丝产业带动性,以苗族蚕桑文化为引领推广“山水鲤鱼”品牌。

  ——唱响一台戏。深入挖掘本土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引进专业平台,为鲤鱼村量身打造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文化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振兴取得扎实成效,使精神富足同物质富裕同步发展。

  ——激活一潭水。依托“鲤鱼龙泉”优质水资源,利用其恒量、恒温、恒质的特点,做好做足“水文章”,以贵州苗西南饮品有限公司为基础,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开发吃、用、玩、养系列水产品及旅游项目,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据田锦华介绍,自2017年以来,鲤鱼村依托山水风光自然禀赋,实施“旅游+”模式,发展苗族农家乐、休闲山庄、乡村客栈等业态,直接和间接带动200余人增收致富,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带动从业人员900余人,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年平均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年均旅游收入900万余元。

  “现在我们的鲤鱼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关怀。我们相信,有党的好政策支撑,鲤鱼村的明天肯定会越来越好,我们幸福的日子也肯定会比蜜还甜!”谈起未来,田锦华信心满满,干劲十足。(韦欢)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兴仁市鲤鱼村:乡村展新颜 村民日子甜

  • 编辑:小点点浏览:1211评论: 0 黔西南日报
  •   鲤鱼村地处兴仁市屯脚镇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

      十年前,鲤鱼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一片空白,村民们仅仅依靠传统农耕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2011年5月8日,是鲤鱼村永远值得铭记而难以忘怀的一个日子。

      这一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鲤鱼村,与村民拉家常、话发展,勉励群众再接再厉、更上层楼,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新生活,为该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极大地激发了鲤鱼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干劲和热情。

      十年来,鲤鱼村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乡村展新颜、村民日子甜的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这里特色产业兴旺发达,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一个昔日藏于“深闺”不为人知的小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和旅游景区。

      一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同我坐在沙发上,嘘寒问暖,激动得我都不知道说什么了……”现年85岁高龄的村民吴忠仁老人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来家里的情景,依然沉浸在激动和喜悦之中。

      1月27日,腊月二十五,距离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虽然还有几天,但在鲤鱼村吴忠仁老人的家里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吴忠仁老人的家看上去算不上宽敞,但却打扫得一尘不染,干净整洁。简朴的客厅里,悬挂在墙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到家来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5月8日来我家,总书记与我和孙女吴西娜的合影。”吴忠仁老人一边深情回忆,一边乐滋滋地介绍。

      “从来没见过吴忠仁老人这么激动、这么高兴!”鲤鱼村党委书记田锦华接受记者采访时,当年一幕幕感人场景历历在目:“当时吴忠仁老人属于我们村里的困难户,习近平总书记一进来就紧紧握住他的手,问他家有几口人、几间房,孩子在哪里上班,一个月收入有多少,生活过得怎么样,有哪些困难,吴忠仁老人一一做了回答。”

      “现在我父亲不仅有高龄补贴,而且还有了养老保险,可以说吃、穿、住都不用愁了!”说起党的惠民政策,吴忠仁老人的儿子吴贞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同样,在鲤鱼村党委书记田锦华眼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鲤鱼村,是对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关怀。他告诉记者,当天他就把总书记的讲话整理好,并根据所见所闻写进日记,时时翻看,勉励自己努力奋斗。

      “现在我们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收入提高了,村容村貌也变美了。我们要一如既往把旅游业发展好,为我们这个远近闻名的旅游村的建设和管理作贡献!”田锦华说。

      二

      在鲤鱼村,沿着白墙黛瓦的民居缓缓而行,目及之处,寨子中的溪流泉水叮咚,林木葱茏,幽深神秘,一户户独具苗家特色的“农家乐”和苗族文化广场在翡翠般的绿色包围里若隐若现。苗族刺绣依文中国手工坊、悬空玻璃栈道和高山滑道以及网红“摇摆桥”掩映在翠绿如画的青山绿水中,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颇具意境的是,在鲤鱼村中穿行,风情别致的民居墙壁上,都题写得有一些诗文和壁画。据一道同行的田锦华介绍,这些诗文和壁画都是当地一些老师和学生的作品,皆是描写鲤鱼村的风光和风情。

      譬如“田际菜花黄,空中紫燕翔。蝴蝶花上舞,河岸柳梳妆。”“清澈曲河翠杨柳,主席亲莅鲤鱼乡,弯弯牛角盛清酒,胜景桃园奔小康。”等诗句,不仅节奏明快,而且还圆润细腻,让鲤鱼村自然之美与生态之美巧妙相互融合的同时,展现了当地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鲤鱼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按照兴仁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盯“五个振兴”关键,以点带面、由点及面、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按照“分类分级,梯次推进”的总体思路,体现“特色”竞争力,呈现“田园”意境,凸显“乡村”可持续,全力打造屯脚镇鲤鱼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逐步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有效之路。

      环境之变、村貌之变,见证着鲤鱼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休闲美丽乡村化蛹成蝶的缤纷过程,阐述着该村老百姓幸福美满的生活。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鲤鱼村两委团结带领村民奋力打拼,如今的鲤鱼村发生了大变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共设施日益完善,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780元上升到2021年16200元,村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生活是越来越幸福。

      三

      “真没想到,兴仁还有这么美丽的村庄,回去后,我一定要带家人来这里感受一下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来自兴义市的蔡先生,在畅游玩鲤鱼村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田园人家后,一颗激动的心兴奋不已。

      “发展旅游是鲤鱼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田锦华坦言,“今年,我们准备以做精一条线、盘活一颗米、拉长一根线、唱响一台戏、激活一潭水‘五个一’建设思路,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紧紧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秀美的山水风光,着力打造‘山水鲤鱼·韵味苗乡’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圣地,让前来这里游玩的游客沉醉其中,尽享生态之旅带来的快乐!”

      ——做精一条线。利用小城镇建设和鲤鱼坝国家AAA级景区基础,依托鲤鱼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多形式、多角度、多内容的旅游业态实现好精彩、好好玩、好舒服的体验感,着力构建以休闲体验为基础,民风民俗、文体赛事、医疗康养并存发展的旅游综合体。

      ——盘活一颗米。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大力发展薏仁米、红米农业产业,重点聚焦农耕体验、鱼稻共生、农业观光、品牌包装、渠道建设等方面,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

      ——拉长一根线。大力发展蚕丝产业,传承苗族种桑养蚕的历史传统,逐步扩大蚕桑种植养殖基地面积,建设蚕房、加工车间,完善“抽丝、纺织、印染、刺绣、科普、培训、文化创意、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重点打造苗族服饰、手工刺绣、蚕丝系列等产品;强化蚕丝产业带动性,以苗族蚕桑文化为引领推广“山水鲤鱼”品牌。

      ——唱响一台戏。深入挖掘本土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引进专业平台,为鲤鱼村量身打造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文化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振兴取得扎实成效,使精神富足同物质富裕同步发展。

      ——激活一潭水。依托“鲤鱼龙泉”优质水资源,利用其恒量、恒温、恒质的特点,做好做足“水文章”,以贵州苗西南饮品有限公司为基础,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开发吃、用、玩、养系列水产品及旅游项目,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据田锦华介绍,自2017年以来,鲤鱼村依托山水风光自然禀赋,实施“旅游+”模式,发展苗族农家乐、休闲山庄、乡村客栈等业态,直接和间接带动200余人增收致富,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带动从业人员900余人,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年平均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年均旅游收入900万余元。

      “现在我们的鲤鱼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关怀。我们相信,有党的好政策支撑,鲤鱼村的明天肯定会越来越好,我们幸福的日子也肯定会比蜜还甜!”谈起未来,田锦华信心满满,干劲十足。(韦欢)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