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义龙新区楼纳村紧紧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遇,探索“三育三创”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打造民族乡村振兴样本。
育“技能型”农民工
四方打拼创收入
该村紧跟新“四化”建设步伐,以服务周边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目的,围绕民间“十八匠”组建创业服务队伍,通过“以老带新”方式,组团式活跃在以兴义城市开发建设为主体的周边地区。楼纳村20个村民组5289人中,在周边从事石木二匠、建筑施工、家居装饰、汽车家电维修等工作的群众,从五年前的29人发展到现在的234人。
据该村砌工王尚春介绍,他们在兴义市房地产公司做砌工,每天最低也有300元收入,一年也能挣到10万元左右。
楼纳村现有耕地面积10125亩,人均占有量不足2亩,群众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该村80%的年轻人对外出务工有着强烈愿望。因此,村两委积极与黔西南职业技术学院、黔西南州金洲职业技术学校对接,邀请他们在村里开展焊接、缝纫、烹饪、工程机械操作、机动车驾驶与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力争让全村年轻人都能掌握一项基本的谋生技能。
2020年以来,全村通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技校和政府组织的送课送技下乡活动,共培训群众960余人(次),年均输出务工人员1600人以上,实现人年均外出务工收入36000元以上。同时,全村还有200余人选择了自主创业,每年从外地汇入的资金均在7000万元以上,为家乡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
育“乡愁式”文艺队
深耕文化创特色
楼纳村是典型的布依族、苗族村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被誉为民间艺术奇葩的“交手唢呐·联手二胡”和高台舞狮、八音坐唱等民间技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每次演出都会在每位看客心里烙上深深的“乡愁”印记!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快速转变,一些民间技艺由于受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而渐渐消亡。为挽救、弘扬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楼纳村组建了文化调查服务队,对“交手唢呐·联手二胡”曲谱和高台舞狮步法、舞狮环节进行抢救式修复。
充分利用楼纳军民同心民族文化广场、乡愁馆等文化宣传阵地,以有偿方式邀请“交手唢呐·联手二胡”传承人和高台舞狮师傅定期展演、教授村寨民间技艺和民族文化爱好者。同时,以楼纳学校为主要传承阵地,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将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孩子心中,滋养孕育和传承民族民间技艺,以“文旅融合”方式培养壮大民族民间文艺产业。传承人平均每季度开展1次集体授课活动,每月到学校给孩子上1次课。
据村党支部书记陈再安介绍,自文艺队成立以来,每年承接的演出活动平均在200场(次)以上,每场演出费用在1200元到2000元,文艺队人均可实现年收入4万元左右。他还说,2019年,“交手唢呐·联手二胡”受邀参加了CCTV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栏目组的录制和表演,使得楼纳的“交手唢呐·联手二胡”走出了贵州、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育“规模化”新农业
除陈破旧创新绩
楼纳村地处万峰林中东峰林腹地,属于典型的山间盆地,生态良好,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其产业带双山蔬菜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村两委班子狠抓机遇,聚焦10125亩耕地,锁定“花果烟草菜稻”优势产业,实施以乡村旅游产业为轴心的“旱地烟果草、水田花菜稻”两大片区六大产业,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以水稻+、烟+、种草养牛、精品水果、有机蔬菜、花卉等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再向产业振兴转变。
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量身打造高端农旅产品,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水平,促进调产增收,先后引进东丰植物园、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州市烟草公司、弘承公司等多家涉农企业进村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目前,已建成经果林示范区1977.1亩,采摘果园种植区821.9亩,高标准烟地3000亩,菜稻轮作基地1619.9亩,正在实施300亩花卉产业区建设。
做实“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动员农户将土地入股企业,以保底分红方式保障群众利益。全村共动员1000余户流转3202亩土地入股驻村企业,每年实现最低保底分红250多万元。村合作社还组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众到企业进行“以工代训”实操培训,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有情怀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驻村企业共为楼纳村培养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160余人,其中有10人已成长为企业业务骨干,月薪超过4000元。
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催生了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重大变革,推动了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凭借土地拥抱“三金”(股金、薪金、红金)的历史性嬗变。2021年,楼纳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220元,是2011年3896元的3.9倍。(王昌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