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国内资讯
> 本地资讯> 国内资讯

片面追求标新立异 基层工作中为何“伪创新”泛滥?

更新:2022-4-11 09:42|编辑:小点点|浏览:251|评论: 0 |来源: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摘要:  基层工作中为何出现“伪创新”现象?  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现“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 ...
  基层工作中为何出现“伪创新”现象?

  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现“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加基层负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伪创新泛滥,误了真成效

  半月谈记者采访调研中发现,基层治理中的伪创新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类。

  ——“造词式”创新。

  “爱心妈妈”“阳光计划”“心连心,手牵手”……一名镇党委书记把数份名字各异的材料摊在桌上。

  他说,其实这些都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改了个名字、换了个说法,就成了创新做法。每次改名都需要基层视此为一个新活动,重新组织材料上报,给相关干部平添不少工作量。有基层干部感叹:“伪创新那是真折腾!”

  一名街道办负责人诉苦,落实工作时还要苦思冥想“创新”经验,才能给上级留下印象。前几年常用的“三三工作法”“三四五六机制”等“数数型”总结“烂大街”后,“找第一”成了新方法,“首例”“首创”等表述成为新宠。

  ——“复制式”创新。

  一些乡镇干部反映,随着“河长制”“林长制”流行,有的基层工作创新风向呈现以“长”为荣的趋势:治理马路有“路长”,负责环境有“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等。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部门想出“某长制”作为“新工作思路”后,便下文到乡镇、村安排人头,一般由乡镇长、村主任等担任负责人。有的“新机制”多一个“长”便多出每月几百到上千元的补贴,却并未将相关机制办法作适配性调整,忽视了本地发展实际,只是简单地复制移植经验。

  ——“亮点式”创新。

  有受访者反映,村里的村史馆建得“高大上”,迎检多次被夸“新颖”,却常年闭门不对老百姓开放;党建展板“琳琅满目”,楼梯、走廊贴得到处都是,内容却华而不实,只顾“上墙”却不入心。

  此类“亮点式”创新片面追求“高大上”,反而加重基层负担和成本。一位基层干部回忆,为创新基层数字治理机制,某政务服务App安装覆盖率曾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以突显政务服务智能化程度。不少留守老年人尚不习惯智能手机操作,干部只能辗转联系他们在外务工的子女,既耽误群众精力,也增加基层干部压力。

  不良心态滋生伪创新土壤

  为何一些地方基层治理以创新为名却缺创新之实?部分基层受访者反映,少数干部急功近利、甩责任、求短效的不良心态是导致伪创新现象在基层冒头的重要原因。

  一是工作成效靠新概念加分,伪创新是“为领导创新”。

  部分受访基层干部表示,许多基层工作都是类似的,仅仅完成工作只是“及格水平”,为给上级留下印象,就算同样的事情也要整个新概念,领导才会认为落实有力。

  东部省份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说,所谓“创新”,其实是“为领导创新”,“活还是那些活,除了汇报时有用,其他时候没啥意义”。

  二是工作责任随着新提法下压,伪创新成为“甩锅”新方法。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时发现,少数基层机制上的伪创新,一方面是作为汇报材料中的“填充剂”,另一方面在出问题时,成为相关部门推脱责任的“润滑剂”。

  一位乡镇工作人员说,以“环长”为例,“环长”一般由乡镇长、村主任兼任,没有相应的执法权,但当了“长”就得担责,出了问题就面临认罚的风险。相关职能部门无形中把责任下推了。“有的部门对工作的‘创新’做法,背后难免有揽权、推责的考量。”这位基层干部说。

  三是工作思路跟着新领导更换,届届都创新才显得“有成效”。

  中部某省一名镇党委书记坦言,有的创新工作需要领导高位推动,换了领导可能工作思路也跟着换了,原来的创新也“过时”了,不再被关注,配置的资源也减少。

  而有的部门换新领导以后,就算相同的工作也要“创新”个新说法和新名字,虽然内容一样,项目却成了这届的新项目。上述镇党委书记表示,这种现象在部分部门工作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届届有“创新”,才显得每届都有新成效和进展。

  求真务实是工作创新的前提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薄文广认为,基层部分伪创新的出现,本质上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变种。“基层创新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

  部分基层干部表示,求真务实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创新不能只从单一维度衡量,应该充分考虑适配性、实用性等多方面,创新要宁缺毋滥,对伪创新坚决说“不”。在考核方面要注重项目实效,而不是噱头,要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来赢得群众的口碑。

  基层呼吁,工作创新要注重基层实践反馈。基层治理创新要多倾听基层干部的真实想法,以便结合他们的实践及时调整、不断完善。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国内资讯

片面追求标新立异 基层工作中为何“伪创新”泛滥?

  • 编辑:小点点浏览:251评论: 0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   基层工作中为何出现“伪创新”现象?

      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现“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加基层负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伪创新泛滥,误了真成效

      半月谈记者采访调研中发现,基层治理中的伪创新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类。

      ——“造词式”创新。

      “爱心妈妈”“阳光计划”“心连心,手牵手”……一名镇党委书记把数份名字各异的材料摊在桌上。

      他说,其实这些都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改了个名字、换了个说法,就成了创新做法。每次改名都需要基层视此为一个新活动,重新组织材料上报,给相关干部平添不少工作量。有基层干部感叹:“伪创新那是真折腾!”

      一名街道办负责人诉苦,落实工作时还要苦思冥想“创新”经验,才能给上级留下印象。前几年常用的“三三工作法”“三四五六机制”等“数数型”总结“烂大街”后,“找第一”成了新方法,“首例”“首创”等表述成为新宠。

      ——“复制式”创新。

      一些乡镇干部反映,随着“河长制”“林长制”流行,有的基层工作创新风向呈现以“长”为荣的趋势:治理马路有“路长”,负责环境有“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等。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部门想出“某长制”作为“新工作思路”后,便下文到乡镇、村安排人头,一般由乡镇长、村主任等担任负责人。有的“新机制”多一个“长”便多出每月几百到上千元的补贴,却并未将相关机制办法作适配性调整,忽视了本地发展实际,只是简单地复制移植经验。

      ——“亮点式”创新。

      有受访者反映,村里的村史馆建得“高大上”,迎检多次被夸“新颖”,却常年闭门不对老百姓开放;党建展板“琳琅满目”,楼梯、走廊贴得到处都是,内容却华而不实,只顾“上墙”却不入心。

      此类“亮点式”创新片面追求“高大上”,反而加重基层负担和成本。一位基层干部回忆,为创新基层数字治理机制,某政务服务App安装覆盖率曾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以突显政务服务智能化程度。不少留守老年人尚不习惯智能手机操作,干部只能辗转联系他们在外务工的子女,既耽误群众精力,也增加基层干部压力。

      不良心态滋生伪创新土壤

      为何一些地方基层治理以创新为名却缺创新之实?部分基层受访者反映,少数干部急功近利、甩责任、求短效的不良心态是导致伪创新现象在基层冒头的重要原因。

      一是工作成效靠新概念加分,伪创新是“为领导创新”。

      部分受访基层干部表示,许多基层工作都是类似的,仅仅完成工作只是“及格水平”,为给上级留下印象,就算同样的事情也要整个新概念,领导才会认为落实有力。

      东部省份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说,所谓“创新”,其实是“为领导创新”,“活还是那些活,除了汇报时有用,其他时候没啥意义”。

      二是工作责任随着新提法下压,伪创新成为“甩锅”新方法。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时发现,少数基层机制上的伪创新,一方面是作为汇报材料中的“填充剂”,另一方面在出问题时,成为相关部门推脱责任的“润滑剂”。

      一位乡镇工作人员说,以“环长”为例,“环长”一般由乡镇长、村主任兼任,没有相应的执法权,但当了“长”就得担责,出了问题就面临认罚的风险。相关职能部门无形中把责任下推了。“有的部门对工作的‘创新’做法,背后难免有揽权、推责的考量。”这位基层干部说。

      三是工作思路跟着新领导更换,届届都创新才显得“有成效”。

      中部某省一名镇党委书记坦言,有的创新工作需要领导高位推动,换了领导可能工作思路也跟着换了,原来的创新也“过时”了,不再被关注,配置的资源也减少。

      而有的部门换新领导以后,就算相同的工作也要“创新”个新说法和新名字,虽然内容一样,项目却成了这届的新项目。上述镇党委书记表示,这种现象在部分部门工作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届届有“创新”,才显得每届都有新成效和进展。

      求真务实是工作创新的前提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薄文广认为,基层部分伪创新的出现,本质上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变种。“基层创新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

      部分基层干部表示,求真务实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创新不能只从单一维度衡量,应该充分考虑适配性、实用性等多方面,创新要宁缺毋滥,对伪创新坚决说“不”。在考核方面要注重项目实效,而不是噱头,要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来赢得群众的口碑。

      基层呼吁,工作创新要注重基层实践反馈。基层治理创新要多倾听基层干部的真实想法,以便结合他们的实践及时调整、不断完善。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