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安县在坚持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的同时,切实将创业与就业保障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好抓实,扎实推动创业与就业保障工作提质增效,致力做好打造全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样板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
在发展茶产业进程中,普安县充分发挥茶叶资源优势和“普安红茶”的地域品牌优势,举全县之力,着力把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如今,茶产业带农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近年来,普安县按照“人均1亩茶”和“一园两区三带”茶产业战略规划,推进茶园基地建设。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8.3万亩,投产面积12.5万亩,截至今年9月底,实现干茶产量7315.54吨,产值8.92亿元,综合产值14.33亿元。
与此同时,普安县坚持稳步推进烤烟、核桃、林下菌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烤烟种植面积6万亩,食用菌种植6477亩,林下药种植13802亩,初步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金秋9月收获季,走入普安县广阔的农村,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庆气氛。
9月15日,在普安县盘水街道烟叶收购站,一片片色泽金黄的烟叶码放整齐,等待分拣称重。烟农们根据收购流程报到初检,由专业分级人员对烤烟分拣定级,烟农确认、过磅结算,最终完成烟叶收购,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普安县烤烟种植户刘志桂喜笑颜开地说:“今年我种了70亩烤烟,今天拉来的有2000多斤,卖得3万多元,之前已经卖了1万多斤,卖得18万元,加上今天卖的应该有21万元,全部卖完,今年应该能卖30万元左右,除去成本费用,纯利润应该有18万元左右。”
今年普安县域内气候条件稳定,烟草部门协助烟农加强管护,烟叶长势良好,烘烤技术到位,烘烤质量得到保障,上等烟比例、均价较往年明显提升。烟农采摘鲜叶后,第一时间送到合作社,采用绿色环保的生物质燃料烤房机进行烘烤,极大地提高了烘烤效率。
近年来,普安县因地制宜采取“公司+合作社+烟农”模式发展烤烟产业。在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把烤烟这项支柱产业抓实抓牢,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技术指导、资金补贴、贷款等扶持措施,广泛宣传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大力种植烤烟,落实烟农2156户,全力解决烟农后顾之忧,保障了烟农利益,烤烟产业发展后劲实足。
进入收购阶段以来,普安县持续加快烟叶烘烤进度、收购进度,保证烟叶收购等级质量,切实提高烟农的整体收入。今年预计全县完成收购烟叶12.15万担以上,实现烟农收入1.85亿元以上。
在普安县龙吟镇,该镇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实施林下天麻种植1600亩,带农增收致富,为壮大乡村振兴产业垫足了底气。
龙吟镇林下天麻种植基地采取的合作模式,今年已带动高阳、北盘江两个村158户739人(次)务工,农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进程。
二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为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人员实现就业,帮助已就业人员稳定就业,普安县在组织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难题,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助力乡村振兴。全县以村为单位,每村组建一支劳务队,摸清村民的技能特长、劳动能力、就业需求,分行业组建专业劳务小分队,各村均形成一大队多分队的劳务队伍体系,有效提升了劳务队伍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切实增强了劳务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目前,全县96个行政村共组建439支行业小分队。较具代表性的是茶源街道细寨村,该村根据本村劳务人员技能特点,分别组建了农事劳务队、基建施工队、传统工匠工艺队、交通运输队等8支行业小分队,每支队伍人数均在50人以上。其中,农事劳务队200余名队员,与村内、村外的茶业产业园的岗位需求实现精准匹配,承接了周边5个茶园80%的劳务,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以上。
脱贫攻坚期间,普安县还立足林下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省、州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本地特色品种“乌金鸡”为主抓手,以“一村一品”为发展理念,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推进乌金鸡林下养殖产业发展,形成以兴中镇为核心基地的82个乌金鸡养殖基地,并在兴中镇新建乌金鸡生态园和乌金鸡屠宰冷链生产线,基本构建了集种苗、饲料、养殖、屠宰、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为普安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乌金鸡年出栏40万羽,产值达4000余万元,覆盖全县14个乡镇(街道)27个村(社区),带动农户1248户增收。
在普安县兴中镇辣子树村,在大山深处,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捐建的乌金鸡生态园,满山遍野的乌金鸡,争相在林间山地嬉戏觅食,山林间鸡鸣声声,呈现一片和谐景象。
公安部累计投入148万元建成的乌金鸡生态园,如今已带动85户农户走上致富路。仅在今年春节前就出售2000只鸡,分别卖到上海与北京等地,实现收入20万元。
辣子树村乌金鸡养殖管理人员张齐邦笑容满面地说:“我在乌金鸡生态园务工,每月工资3000元,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务工收入,到晚上把鸡照料好后,还能抽时间打理家里的事务。”
依托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的帮扶,目前辣子树村乌金鸡生态园,一年能为村里提供60至80万元的收入,还能固定解决两户农户的就业问题,每年85户农户仅分红每户就达1800元,有效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
在辣子树村乌金鸡生态园的示范引领下,截至目前,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普安县已有86家乌金鸡散养场,遍布全县14个乡镇(街道)80多个行政村。2020年共出栏销售20多万羽,有力地带动了群众增收。
2021年,普安县乌金鸡养殖规模将发展到50万羽,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街道)存栏20万羽,已销售30万羽及数百万个鸡蛋,覆盖全国除西藏外的省外市场,为农户带来致富新“鸡”遇。
三
州委、州政府从全州发展战略定位出发,系统谋划、科学规划,要求普安县努力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样板区”。普安县结合实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常态化、制度化运用“四逐四准”和“打包工作”法,除抓实产业就业助农增收外,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坚决做好“证明题”,有力地推动全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建设有序开展。
普安县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执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机制,构建“县级主导、乡镇主抓、村级主推”工作体系,建立纵横有序的县、乡、村三级乡村振兴指挥工作制度,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排查,建立监测台账,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持续深化“五个体系”建设和新市民计划实施,高质量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多渠道带动搬迁群众4356户10395人就业,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对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扶贫资产进行全面排查,分类管理,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同时,围绕如何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篇一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降低试点建设成本,把“以农民为本、为农民而建、顺应农业发展”理念贯穿示范试点建设全过程,结合实际一体谋划,全力推进1个省级、3个州级、11个县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
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普安县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治理作为重要的工作抓手,推动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在防止返贫致贫上持续用力。普安县持续开展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事故困难户的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动态管理、动态清零。深化劳务协作,加大组织动员、技能培训和公益岗位开发,落实好就业奖补政策,全力做好脱贫劳动力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围绕“五个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后续扶持机制,推动帮扶政策落地落实。
在深化帮扶上增强合力。普安县积极向上对接沟通,争取更多的人才、资金支持,加强对已落地的政策、项目跟踪管理,确保持续发挥作用。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公安部定点帮扶,创新工作举措,探索新的机制,主动对接帮扶需求,协商细化项目计划,及时反馈项目实施情况,确保帮扶项目接得住、落得实、效果好。
在乡村建设上寻求突破。普安县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把握村庄变迁、发展的趋势,找准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突破口,坚持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建设的理念,分批分类推动立项和实施,确保乡村振兴有抓手有支撑。
如今,在普安县乡镇街道村组,人居环境美丽,扶贫产业兴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到处展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致富美景。(黄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