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新时期的战役,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是这场战役最小的一个战斗单位—帮扶干部。我叫唐丽,是南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各医生。按照南湖街道党工委的安排,2018年5月起由我帮扶南湖街道板桥社区十八组贫困户罗兴江。罗兴江,今年39岁,一家四口人,罗兴江本人患有慢性扩张性心脏病,不能干重体力劳动,家里就靠妻子一个劳动力,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突如其来的疾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罗兴江一家人住在两间四处漏风,天下见露雨、天黑可见星的瓦房里。初到罗兴江家进入我眼帘的就是这样一个破落、杂乱,看着都不安全的老房子,其本人情绪也非常的低落。
经过多次的走访与罗兴江的沟通,再和驻村干部们商议,根据他家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他的想法,给他家找发展思路,尽量帮忙落实到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罗兴江得了一个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虽然每月工资不高八百多元,但是也能解燃眉之急。为他一家四口办了低保,每月可得一千多元,两个孩子读书也有了教育资助。在医疗方面办了慢病卡,在生病住院的时候享受了一站式服务,目前,已经连续治疗了3年,病情有所好转,可以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的事。在养殖方面得了一头牛四头猪的养殖补助,这样下来,一年增加了不少收入。接着他家享受扶贫搬迁政策,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出门看病,孩子读书,办事都很方便。在他搬家的那天我们一同去领取公安部捐赠的四件套(一张床,一个衣柜子和一套桌椅)和一个电视机,尽微薄之力给他们买了厨房用具和饮水机,钱不多就是表示一点心意。他去非常感动说;“你与我非亲非故,待我却比亲姐还要亲呐!”这一刻让我很受感动。我自己只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却受到扶贫对象的认可,这件事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搬迁后为了让他们“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掌握一门技术,帮罗兴江和他妻子都报了技能培训班,学习了种植、养殖和家政等方面的培训。
春节的时候去他家走访慰问,了解年后他的打算,他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并知道了一个道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好日子是要靠去自己奔来的”,说在培训班学到了不少的养殖知识和技能,就准备用已经办了的免息特惠贷来向养殖这方面发展,知道他在脱贫路上“不等、不靠、不要”的这个想法后我非常高兴,他的思想转变了,把“输血”变为“造血”就能把脱贫这个问题从根本上真正解决。临走时把自家散养的为数不多的大公鸡捉了一只非让带回去,不拿都不行,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扶贫的工作中,只要认真负责,以心换心,就一定能够做好。
现在罗兴江家喂养了两头猪和近百只鸡鸭鹅,经过技能的培训,喂养也更加科学化了,这些牲畜也少生病了,如果发展得好,他准备再把规模扩大些,他的妻子也在贵阳务工每月也有两千左右的收入。今年到他家算了一下收入账,一算他家每人每年平均收入是一万多元,他开始还不相信呢吗?但是当我们把收入一笔一笔的列出来,还真有这么多啊,他家在全村的贫困户里面收入算是高的,听到这里,他心里还很自豪的。
现在是不管上级的人去检查还是和亲戚朋友在一起交谈,他都非常激动的说:“和以前相比,我家的变化那是翻天覆地的,这要感谢党和政府,因为有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有了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帮扶,我家的住房、医疗和教育都得到保障和很大的改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每个月都要来很多次,随时了解我家的情况,只要一有问题和困难都尽力帮解决,让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我现在觉得脱贫不是我的目的,只能算是开始,我今后的生活还要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扶贫扶志扶智,作为一个帮扶干部,能让帮扶对象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就能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帮扶!在这这扶贫路上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任务,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的传递。通过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通过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使家庭看到希望。扶贫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才能赢来美好未来。(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