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基地秋风凉,政府帮忙暖心肠;荒山栽满摇钱树,脱贫致富感恩党。”贵州普安县茶源街道万亩茶山上飘来山歌在空中回荡。
只见茶农一边唱着山歌,一边忙着采摘茶叶。放眼望去,茶园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2018年4月,一条好消息给普安茶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听到这个好消息后,有着“世界茶源地”美誉的普安县怀着感恩之心、奋进之志,充分利用海拔高、纬度低、寡日照、多云雾的气候土壤优势,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积极与安吉县沟通协调,采取“政府引建+企业参建+合作社主建+农户参与”的方式,分别在地瓜镇屯上村、白沙乡卡唐村共建成感恩茶园2000亩,种植带着总书记关怀“远嫁”而来的“白叶一号”茶苗600万株,直接覆盖和带动贫困户862户2577人,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白茶1万余亩。
地瓜镇屯上村党支部书记李贺成说:“我们的群众都称这些茶苗为‘感恩苗’,两年不到的时间,以前的荒山已变成了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茶山,再过一年,这一片片绿叶就会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黄金叶’。”
“茶叶一年可以采两季,分为春茶和秋茶,不要看它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采摘的手法和时间都非常讲究,这几天雨下得多,我们要赶在中秋节之前把茶叶收进来,才能保证茶青的最佳品质,做出来的茶叶才能卖到好价钱。”茶源街道细寨村东南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罗明成已成为当地种茶的“土专家”。
早些年间,罗明成和妻子一直在外务工,每年除去3个孩子的学费和家庭的生活开支,收入勉强够养家糊口,困难的时候连吃顿饱饭都成问题,长期过着勒紧裤腰带的日子。当他回来看到漫山遍野、长势喜人的茶树时,动起了回乡发展茶叶种植的念头。在村“两委”帮助下,把自家承包的荒地和流转的25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茶苗,这样下来,土地不荒了,收入也比在外务工高了许多。2018年,尝到甜头的罗明成决定自产直销,创办了“峰威”茶叶加工厂,每年仅明前茶的产销量就能达5000余斤,纯收入有6—7万元。
“这几年自己种茶办厂,3个娃都成了大学生,瓦房拆了,楼房建好了,荒山变绿了,腰包也鼓了。”罗明成自己都没想到,曾经一度为吃饱饭焦虑的他,通过发展茶产业,竟然能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小康生活。
同样靠种茶脱贫致富的还有江西坡镇联盟村下坪寨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潘关雄,他因视力残疾一直未找到合适的致富门路。后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种植了9亩多大叶茶,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00余元,顺利达到了脱贫标准。
“自从党委政府带领我们种茶后,周边每家每户都种上了茶苗,不但把茶叶换成了票子、房子,而且荒山变绿了、空气更清新了、环境也更美了。”潘关雄种茶致富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金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