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金州大地,如火如荼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田间地头推进。截至4月底,全州已春播总面积208.23万亩,较上年同期增长21.49万亩;全州106个坝区种植(在田)面积16.52万亩,占坝区耕地面积的97.23%;全州坝区设施大棚面积达766.26万平方米……
一组组数据,为我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冲刺90天,夺取脱贫攻坚全胜作出了较好的诠释。
一
烈日高悬,鱼跃池面。
4月29日正午,望谟县桑郎生态渔业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流水养鱼池,管理员赵金刚赤着上身,正在忙碌,大滴大滴的汗水从他黝黑的脸上滑落,令人炎热之感更浓。
“这里已经开始试养了叉尾、鲈鱼、草鱼等鱼苗,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养殖,观察这些鱼种对这里的水质、气温等方面的适应情况,若没问题将会大量购进鱼苗养殖。”赵金刚快言快语。来到这个养鱼基地上班已一个多月的赵金刚,主要负责日常抽水换水、监测水质、安全检查、鱼苗的生长适应性观察等方面的管理,40多岁的他尽心尽力做事,对这个利用桑郎河优质水源养鱼的基地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记者看到,这里已建成了100多个鱼池,每个约100平方米左右,部分鱼池已投放鱼苗试养。鱼池周边,10多名务工人员正在修建新池、平整路面、铺设排水管、建污水净化池等,对作为本地村民的他们来说,有了产业,就有了事做,就能增收,日子就会过得更好。
据了解,该基地由望谟县引进贵州合一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施,总投资5234.77万元,建设规模520亩。项目全面启动后,依托乡村振兴,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可实现年利润1500余万元,解决80人就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为巩固脱贫攻坚奠定基础。目前,该基地一期流水养殖设施即将建设完成,已陆续投放鱼苗养殖。一期48.5亩养殖面积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生态鱼240万斤,产值可达2600万元,同时,将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放眼望去,狭长的桑郎大坝里,还种植有辣椒、茄子、小瓜、豆角、西红柿、水果玉米、百香果等经济作物,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各自的田间地头忙碌着。一名正在采摘辣椒的村民说,一斤鲜辣椒批发价可以卖2块多,一亩地可产4000多斤,他家5亩田一季下来收入超过4万元。6月辣椒卖完后,又可种植水稻,水稻收割后,10月左右再种蔬菜,算下来,一年可以种植“菜稻菜”三次作物,轮换种植,收入更多了。
在桑郎镇八合村芒果示范种植基地,山坡上一株株芒果树已经挂满了拇指般大小的果实,在阳光照射下显露出勃勃生机。该芒果种植基地,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模式,已种植了300亩,项目覆盖农户100户500人,其中,贫困户50余户200多人,他们可以获得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分红、土地流转、务工三重收入。在桑郎镇,农户由原来的被动种植芒果变成了现在的主动购买芒果苗来种,该镇今年计划新增种植芒果2000亩,得到群众的支持,截至5月6日,已种1540亩,余下的在5月底前将全部完成。
桑郎镇欣欣向荣的农业产业局面,仅是望谟县乃至全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和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该县在“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中,结合山地特色、气候特征和资源禀赋等,围绕“远种果,近养殖”工作思路,落实“产业选择”,规划了“三带七坝”产业布局,即北部以紫茶、中药材为主的产业带,中部以板栗、经果林为主的产业带,南部以热作精品水果为主的产业带;伏开、乐宽、乐旺、坎边、麻山、石屯和桑郎7个500亩以上坝区,选择了“三果两茶”(芒果、澳洲坚果、板栗,紫茶、油茶)和“五养”(养猪、养牛、养鸡、养鱼、养蜂)作为重点产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实现“短、中、长”梯次收益和“低、中、高”立体效益,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
在乐旺镇乐宽坝区魔芋种植基地,黑色遮阳网搭建的简易大棚下,20多名务工人员正在松土种魔芋。家住乐宽村的王小向边忙着手中的活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们夫妻俩都在这里做事,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天每人有100元的务工收入,一个月下来能拿到6000来块钱,再加上流转了3亩土地,每年有2000多元流转费,生活条件比原来好得多了。”
魔芋作为望谟县大力发展的“短平快”产业之一,由混合制企业(国有控股)望谟天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村组织)+农户+基地”模式实施,现已在乐旺镇的乐宽坝区、乐旺坝区分别实施了687.9亩、871.8亩,并带动了5个合作社和2个村组织1159户农户参与,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9户。
在边饶镇坎边坝区,由望谟县浙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百香果种植项目,已种植了530亩百香果的,40多名务工村民们正在松土、施肥、搭架子、铺水管、灌溉、盖膜等,阳光下的这片680余亩的大坝,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该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不但让当地农户用土地入股公司参与每年分红,还较好地解决了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难题,促进了贫困户增收,助推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规模化的种植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50多岁的杨妈朝阳是当地村民,她正与同村的4名妇女在坎边坝区百香果种植基地里除杂草。每天早上8点来上班,中午休息2个小时,下午2点干到6点,每天工作8小时,一天有100块钱的务工收入。“今天结束工作刚好上班一个月了,明天就能拿到工钱了,算下来刚好有3000块钱,但能在本地找到工作挣钱养家,苦点累点心里也很高兴,我家还流转了8亩多土地,一年下来也有六七千块钱流转费,感激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农村人日子越过越好了。”杨妈朝阳语气激动地说。
同村的韦乜药说到自己贫困户的身份,还有些难为情,因家里人口多,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直没有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看到许多邻居都到坝区来务工,待遇也不错,我在了解情况后也争取到了这份工作,儿媳也在这里上班,我相信我们家很快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了。”韦乜药语气中充满喜悦与自信。
蓝天下,微风中,自动喷淋装置浇灌着坎边坝区里一株株植下不久的百香果幼苗,望谟县浙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启芬正在田间查看芒果苗长势。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土质与气候都十分适宜百香果的生长,去年12月开始陆续种植,今年6月可挂果,平均亩产可达2000公斤,按照当前市场平均价8元每公斤计算,每亩产值可达16万元,将对当地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百香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前期的栽种、后期的日常管理和采摘等工序中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坝区平均每天有三四十人务工挣钱,较好地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了企业发展、群众增收、土地增值的多赢局面。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春耕春播时间,在我州的各大坝区,群众们正头顶烈日,挥汗如雨,用勤劳的双手、昂扬的斗志,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他们相信,有了政府出台的好政策、有了企业干部的倾情帮扶,加上自身的辛勤耕耘,一定会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富足的小康生活。
三
在我州的农村产业革命进程中,正围绕茶、精品水果、中药材、生态养殖、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强谋划调度,加大推进力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夯实着基础。
“全县板栗种植面积已有26.2万亩,今年将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在巩固现有5.6万亩芒果、1.3万亩通草、1.4万亩紫茶、1000亩百香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上,今年将完成新增芒果种植5.05万亩、紫茶1万亩、通草5000亩、百香果5000亩的任务,通过严格执行‘五级包保’制度,层层压实责任,实现冲刺90天的目标,我们均与县政府签订了状,完不成任务将引咎辞职。”说起望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望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仕富语气显得沉重而又充满信心。目前,该县布局的板栗、芒果、百香果、八步紫茶、辣椒、蕉类、蔬菜、通草、生态畜牧九大产业,已初显成效,为助推“摘帽”奠定了基础。
记者从州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我州现有的106个坝区耕地面积16.99万亩,并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走高效高产新路,截至4月底,坝区实现种植(在田)面积16.52万亩,占坝区耕地面积的97.23%。其中经济作物13.0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8.9%;入驻坝区企业155家,合作社252家,已流转(入股)土地面积13.07万亩,流转(入股)率达76.93%;全州坝区设施大棚面积已达766.26万平方米。
据州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朱晓康介绍,截至今年4月,我州八大农业产业种植面积均大幅提升,其中茶产业种植面积51.42万亩,投产茶园面积32.34万亩,产量5253.71吨,产值14.98亿元;精品水果产业种植面积97.81万亩,产量5.3万吨,产值5.57亿元;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121.54万亩,产量4954.62吨,产值5759.94万元;蔬菜产业种植面积72.14万亩,产量84.64万吨,产值23.02亿元;食用菌产业种植面积2.92亿棒,产量6.73万吨,产值6.48亿元……特色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均与我州提前统筹谋划,紧紧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紧扣2020年6月底全州达到脱贫摘帽标准的时间节点攻坚的结果。目前,全州上下正在全力攻坚目标任务、全力攻坚坝区建设、全力攻坚利益联结、全力攻坚问题整改,加大资源要素保障,认真抓早抓细抓落实,通过边督查边整改,倒逼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记者 蔡定平 实习记者 周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