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出生的廖佳军,成长在望谟县平绕村向阳组的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怀着卫国戍边的赤子之心,他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服役,曾经参加过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老山、者阴山前线战役,在部队上荣立二等功一次,在保家卫国的火线上入党,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勇士。
廖佳军1990年3月从部队退役后,被安置在县委保卫室工作兼驾驶员,后被推荐到西南安全学院就读大专。由于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优秀,1994年毕业后择优选拔他到昆明502从事特种保卫工作,从事这种特种保卫工作上班一年休息一年。在休息的一年中廖佳军感觉过得好漫长,军旅生活,让他养成了军人的闲不住、敢闯、敢为人先的品格。他更不会忘记少年生活的艰难,家住茅草房,吃不饱饭的情景时刻闪现在脑海里,家乡的贫穷,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地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家乡的面貌。
于是,他充分利用休息的一年时间,搞副业增加收入,他回家乡做过小生意、种过蔬菜、干过养殖业,几年的摸爬滚打有亏有赢,特别是搞养殖亏本大。失败并没有难到这位退伍军人,不服输一如既往搞养殖。2000年,在县人民武装部扶持下,廖佳军在县城周边办起了养猪场,饲养瘦肉猪,开创望谟瘦肉猪的养殖先例,不懂技术就学,买书边学边养,养殖场干得风风火火,盈利了不少。
然而,随着一年轮休时间的结束,公司不断地催他回单位上班,再加上妻子在云南昆明郊区还经营有一个50多亩含养鸡、休闲、农业为一体的基地,长时间的两地分居不利于家庭生活,经几番的思想斗争后,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云南发展,继续干特种保卫,还可以帮助妻子经营这个养殖基地。由于妻子是学畜牧养殖的,养殖基地干得非常的出色。廖佳军回乡创业期间给县领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也与领导们有联系,县领导还多次带领县扶贫、农业、畜牧等部门去他的基地考察学习,每次去都在劝说他再回乡创业,家乡穷需要你这样的致富领头人,希望他回去带领家乡的老百姓一起致富。
其实,廖佳军每次回乡见到家乡还这么穷,他心里也不是滋味,县领导多次诚恳邀请,加上随着昆明城市扩建,基地被列入征用的范围,最终迫使他下定决心辞去特种保卫工作,2010年廖佳军携家带口返回家乡再次创业。
刚开始那几年,因为是创业起步阶段,廖佳军计划打一场有准备的脱贫攻坚战,先搞些小型养殖,在自家的荒山坡上搭建养殖基地,养鸡、养牛等,最初的目的是不断摸索积累养殖经验,探索一条适合家乡养殖业的发展之路。几年下来,经济基础、技术经验基本成熟,于是就开始大干了。
2016年,廖佳军投入150万元建养殖基地,首批购进了云南祖代蛋鸡2万多羽,并注册成立了望谟县军绿养殖示范基地,给养殖基地命名为“军绿”,代表退伍军人所养殖的家禽都是放心的绿色食品。
基地建设得到了县政府、县人武部的扶持,帮他申请了“特惠贷”,一站式服务办理了营业执照,把他的基地列为“3个15万”的扶持项目,给予他15万元的补助款,他的养殖基地很快建了起来,从而实现了规模化养殖。
第一批圈养的祖代蛋鸡日产蛋1.5万枚,由于他采取的是无添加剂喂养,鸡蛋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销往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声誉越来越高,顾客、商家纷纷上门预定采购,近销本地各单位职工食堂、中小学校食堂,远销兴义、昆明、贵阳、安顺等地,往往是供不应求,2016年终结算盈利达100多万元。
尝到甜头的廖佳军,干劲更足了,于是他决定再扩大基地规模。2017年、2018年先后投资110万余元改扩建,实现了标准化蛋鸡舍4万元羽容量,面积达3300平方米,从饲料加工、饲料给喂、喂水、圈舍温度调节、粪便排装等整个程序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真正实现了养殖现代化,基地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目前,存栏金黄蛋鸡3万羽,凤凰蛋鸡3000羽,这两种鸡均属于肉蛋兼用的基地换代新品种,每天盈利3000多元,年销量额达300多万元。
创业之路走上了正轨后,廖佳军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和领导的嘱托,一定要当好致富的排头兵,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基地建成后采取“基地+贫困户”无风险5%的保底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吸纳了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特惠贷”的方式入股,2017年终首次分红以来每一年20户入股贫困户每户均分得3500元到2万元不等的红利。同时他还通过招聘本村的贫困户、残疾人到养殖场工作,长期在养殖基地工作的贫困户、残疾人有4人,包吃住,每月工资2000多元。还经常临时聘请贫困户务工,每天按照200元工钱给付,家门口解决一些乡亲的就业问题,也是为家乡脱贫作点贡献。廖佳军还通过统一引种、统一供料、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经营模式,带动周边的8户农户共同发展养鸡事业,增加农民收入,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生活。
廖佳军的养殖基地蓬勃发展,得到了省州县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们多次到基地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2016年基地被县人武部授予“退伍军人蛋鸡养殖示范基地”,2019年廖佳军被评为全省最美退伍军人。(胡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