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今年养了6头牛,两头猪,养猪养牛一年可以赚好几万,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前几天刚刚卖了两头牛,现在还有5头,养牛比在外面打工划算。”
……
近日,记者走进兴仁市米粮村,在李洪银家门口,村里一群人正在摆谈这两年搞养殖收入的变化。里屋机器轰鸣,李洪银忙着整理草料,给圈舍的5头牛添加饲料。
米粮村隶属于兴仁市马马崖镇,全村446户18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7户787人,贫困发生率为43%。截至2018年底,减少贫困人口155户744人,全村尚有12户43人未脱贫。是兴仁市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米粮村名字听起来有米又有粮,但是田间地头,满是石疙瘩,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村里土地贫瘠,群众基本上就靠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发现很多农户家里养殖盘江小黄牛。2019年我们得到财政的扶贫资金127万元,拿了27万元用于发展地方特色盘江小黄牛的养殖,根据贫困户符合条件的,实行每户4000元的补贴用于发展养殖。”米粮村第一书记齐阳告诉记者。
靠发展养牛,李洪银一家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了。
“我在银行贷了5万元的特惠贷,政府贴息,把养牛的规模逐步扩大,今年政府又给了我3500元的养殖款,我自己又贴了些钱买了一头,现在保持有5头定栏不出,一年的收入大概也是五六万,虽然养殖辛苦,但能跟小孩和老人一起,我感觉也幸福。”恰逢村里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政策春风惠及,李洪银一家正阔步走向小康生活。
和李洪银一样,隔壁邻居周远江,2017年养了一头牛,得到5万元的特惠贷支持,扩大了养牛的规模。“现在养了6头牛,一头猪,后来又得了4000元的补贴,现在市场发展很好,政策也好,我们对于脱贫致富是蛮有信心的。”有市场,价格还好,周远江对养殖业充满了信心。
像李洪银、周远江这样,得益于精准扶贫,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从“贫困”走向“小康”的贫困群众在米粮村比比皆是。他们在发展养殖业的道路上脱颖而出,变成“创业致富能手”,好日子正一天天到来。
“目前我们全村养殖小黄牛共有五六百头,通过采取了村级和镇级两级监管,镇级防疫站随时对这些黄牛养殖过程进行消毒和打防疫针,我们村级也设置了防疫员,随时关注黄牛的养殖情况,出现情况第一时间赶到处理。我们不仅要把规模扩大,管理上也不能有一丝松懈。”齐阳告诉记者。
通过发展养殖、易地扶贫搬迁、引导外出就业等措施,米粮村155户744人脱贫后收入有了保障,剩下的未脱贫12户43人成了村里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
“针对未脱贫的12户43人,村里结合包保责任人制定了一户一措施,采取入股分红、政策兜底等措施,利用民政资金解决他们实际生活困难,帮助这12户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齐阳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