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望谟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望谟

望谟田发兴:军人的坚守 致力家乡脱贫攻坚

更新:2019-7-4 09:40|编辑:圈壹|浏览:1218|评论: 0 |来源:
摘要:  田发兴,男,1975年出生于望谟县麻山镇卡法村红沙湾组,党员,望谟县兴泽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田发兴是一个 ...
  田发兴,男,1975年出生于望谟县麻山镇卡法村红沙湾组,党员,望谟县兴泽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田发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家中历来务农为生。读书到高二时,因家中经济原因没有继续读书,就辍学回家。1992年,响应国家号召,在云南省大理市解放军某部服役,1996年服役回来后在贵阳铁路局当工人,尽管当时每月800元的工资,但他不甘心这样的平淡生活,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10年,他辞掉工作回乡开始寻找项目,看到家乡丰富的山地资源,他想到搞养殖本地黄牛和黑山羊,组建了兴泽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在望谟县草地中心等部门的帮助下,开垦种草养牛养山羊,他坚信只要能坚持,就会成功,就可以带动家乡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摆脱贫穷,共同致富奔小康。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合作社创办之初,也走过了一段艰辛之路。他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追求餐桌的肉质量更好,养殖传统的散养方式必将淘汰,必须走科学化、规模化的道路。合作社刚创办时,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只能先开始小规模养殖,没有人手,他就自己干,只有家里老人能搭把手。走上养殖这条路后才发现,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养殖技术”“科学管理”以及“疾病的防治”等都是很大的问题,自己对于养殖业的经验也就是从老人口中听说的那一点点传统的经验,真正做起来,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看着丈夫撑起的合作社存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困难,田发兴妻子多次劝其放弃,在劝说无效后辞掉在贵阳的工作,卖掉在贵阳的房子,带着钱来到卡法与丈夫一起创业,从一个城里的白领变成了一个“山大王”的“压寨夫人”。

  初期由于防疫和管理没有把好关,赔了好几万元,可他不气馁,顶着巨大压力,硬着头皮查资料、找专家,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积累,正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热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合作社出钱,承担全部风险,农户出力饲养,在养殖出售后,合作社占95%,农户占5%,把养殖事业越做越好。

  在最兴盛时,有100多户跟合作社合作饲养,饲养78头黄牛和5000多只黑山羊,带动了精准贫困户22户脱贫,狄关明、田发举就是跟着田发兴搞养殖脱贫的精准贫困户。

  养殖不光会养就行,关键是要有市场,令人头疼的销售问题随之又来了,养出来了,卖不出去,于是他奔波于各大超市、鲜肉连锁店、肉市场摊点、羊肉、牛肉粉店等。那段时间,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才能拿到订单,如何能取得商家的信任。他决定先将产品送给商家试行销售,看消费者反馈再决定要不要他的货。随着试行销售的推广,订单一下子暴增,合作社规模也逐渐壮大,也不断地走向了正轨。2014年6月,望谟县电视台对田发兴的创业故事作了专题报道;2016年8月9日,黔西南州日报记者到兴泽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田发兴进行了采访,并在“同步小康百村行”栏进行了标题为“退役军人田发兴的倍增计划”的报道。

  “合作社要发展,要壮大,产品是根本,没有适应市场的产品作保证,合作社就没有希望。”田发兴在与农户进行交流时经常这样说。他认为,退役军人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坚守军人的信念和品质,一生当中要不懈追求,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他还把自己所掌握的养殖本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手把手地教给当地的许多养殖户。退役军人田发兴回到大山深处创业干事,发扬了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算富”,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村民正与他一起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望谟

望谟田发兴:军人的坚守 致力家乡脱贫攻坚

  • 编辑:圈壹浏览:1218评论: 0
  •   田发兴,男,1975年出生于望谟县麻山镇卡法村红沙湾组,党员,望谟县兴泽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田发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家中历来务农为生。读书到高二时,因家中经济原因没有继续读书,就辍学回家。1992年,响应国家号召,在云南省大理市解放军某部服役,1996年服役回来后在贵阳铁路局当工人,尽管当时每月800元的工资,但他不甘心这样的平淡生活,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10年,他辞掉工作回乡开始寻找项目,看到家乡丰富的山地资源,他想到搞养殖本地黄牛和黑山羊,组建了兴泽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在望谟县草地中心等部门的帮助下,开垦种草养牛养山羊,他坚信只要能坚持,就会成功,就可以带动家乡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摆脱贫穷,共同致富奔小康。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合作社创办之初,也走过了一段艰辛之路。他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追求餐桌的肉质量更好,养殖传统的散养方式必将淘汰,必须走科学化、规模化的道路。合作社刚创办时,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只能先开始小规模养殖,没有人手,他就自己干,只有家里老人能搭把手。走上养殖这条路后才发现,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养殖技术”“科学管理”以及“疾病的防治”等都是很大的问题,自己对于养殖业的经验也就是从老人口中听说的那一点点传统的经验,真正做起来,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看着丈夫撑起的合作社存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困难,田发兴妻子多次劝其放弃,在劝说无效后辞掉在贵阳的工作,卖掉在贵阳的房子,带着钱来到卡法与丈夫一起创业,从一个城里的白领变成了一个“山大王”的“压寨夫人”。

      初期由于防疫和管理没有把好关,赔了好几万元,可他不气馁,顶着巨大压力,硬着头皮查资料、找专家,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积累,正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热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合作社出钱,承担全部风险,农户出力饲养,在养殖出售后,合作社占95%,农户占5%,把养殖事业越做越好。

      在最兴盛时,有100多户跟合作社合作饲养,饲养78头黄牛和5000多只黑山羊,带动了精准贫困户22户脱贫,狄关明、田发举就是跟着田发兴搞养殖脱贫的精准贫困户。

      养殖不光会养就行,关键是要有市场,令人头疼的销售问题随之又来了,养出来了,卖不出去,于是他奔波于各大超市、鲜肉连锁店、肉市场摊点、羊肉、牛肉粉店等。那段时间,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才能拿到订单,如何能取得商家的信任。他决定先将产品送给商家试行销售,看消费者反馈再决定要不要他的货。随着试行销售的推广,订单一下子暴增,合作社规模也逐渐壮大,也不断地走向了正轨。2014年6月,望谟县电视台对田发兴的创业故事作了专题报道;2016年8月9日,黔西南州日报记者到兴泽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田发兴进行了采访,并在“同步小康百村行”栏进行了标题为“退役军人田发兴的倍增计划”的报道。

      “合作社要发展,要壮大,产品是根本,没有适应市场的产品作保证,合作社就没有希望。”田发兴在与农户进行交流时经常这样说。他认为,退役军人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坚守军人的信念和品质,一生当中要不懈追求,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他还把自己所掌握的养殖本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手把手地教给当地的许多养殖户。退役军人田发兴回到大山深处创业干事,发扬了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算富”,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村民正与他一起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