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时刻,望谟县麻山镇卡法村一批以党员先锋、退役军人为代表的脱贫带头人,沿着卡法革命先烈的足迹,带领群众决战脱贫攻坚。退役军人田发兴说:“退役不褪色,坚守军人的信念和品质,一生当中要不懈追求,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卡法,红七军曾经在这里生活、战斗过。这里是贵州第一个连队支部——黔桂边委卡法连队支部的诞生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黔西南州境内最早进行革命活动、开展武装斗争的地区,卡法支部和卡法连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凝结着厚重的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在望谟县麻山镇卡法村,一批以党员先锋、退役军人为代表的脱贫致富带头人,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带领群众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革命。田发兴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1992年,田发兴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部队里锻造出一股不服输的冲劲,1995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6年12月退伍后到贵阳铁路局工作,尽管当时每月有800元工资,但他还是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07年9月,田发兴回到老家卡法村,立志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来。
卡法村隔红水河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相望,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薄弱,村民收入低……尽管位置偏僻,经济落后,土生土长的田发兴,从小就在山上割草、砍柴、放牛,他知道卡法村生态环境好,水资源、天然草场和森林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
俗话说,靠山吃山。大山里的资源这么好,田发兴盯上了养羊这个项目。然而万事开头难,由于没有经验,没有把好防疫和管理关,2008年的一场凝冻灾害,他饲养的142头羊被全部冻死,投资的好几万元打了水漂。
所有的努力顷刻间变为零,最初的雄心壮志被现实击败,田发兴几乎崩溃了。就在他要放弃养羊时,村里的老人们对他说:“人生哪有不经历失败的呢!你还年轻,日子还长得很,一次失败不算什么。我们都希望你好好做,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呢!”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偏远的卡法太需要一个带头人,带领大家一起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了。田发兴何尝不知道乡亲们的苦,乡亲们的期盼。卡法村民太穷了,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好的产业使大家增收致富。他认真反思,查找原因,感到确实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
这个跟头不能白栽!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田发兴的犟劲一上来,便“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养殖搞好,带动父老乡亲摆脱贫穷,共同致富。”他开始从书本上学习养殖技术、牧草种植、疾病防治等专业知识,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学习,养殖经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
创业路上没有轻松可言,田发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饲养的羊发展到300多头,也调动了村民积极性,纷纷参与到养羊的行列中,一些村民因此脱贫致富。羊的品质好,销路不愁,他开始考虑扩大规模,2011年,他承包村里1000多亩荒山,种草养羊。
田发兴坚持留在卡法村创业,妻子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支持,2012年,还辞掉了在贵阳的工作,卖掉在贵阳的房子,来到卡法与丈夫一起创业。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正是凭着军人特有的一股韧劲,一股钻劲,加上妻子的大力支持,田发兴克服重重困难,养殖业越做越大。
从退伍军人到党员致富带头人,田发兴成为卡法村的“领头羊”,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搞养殖我有经验,可以避免村民走弯路,大家信任我,我就要带领大家养好羊、喂好牛,共同富裕。”
田发兴把自己所掌握的养殖本领,“传、帮、带”村民,从选种、防疫到销售,全程为村民提供指导,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当地养殖户。只要村民们有发展养殖的愿望,他就尽力帮助。
一个兵,带领一群人,在大山里趟出了一条发展的路子。
2014年4月,田发兴和村民投资成立了兴泽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望谟县草地中心等部门的帮助下,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发展养殖只出力气,资金由合作社负责,并承担全部风险。养殖出售后,采取合作社占95%、农户占5%的利益分配机制。
“合作社+”模式使村民尝到了甜头,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养殖规模也随之增大,本村就有60多户发展养殖,还带动了周边村寨100多户发展养殖业。
养的羊一多,销售环节必须跟上。作为合作社法人代表的田兴发深知,合作社要发展,产品品质是根本,但是没有销路,合作社发展前景也没希望。
田发兴四处奔波于各大超市、鲜肉连锁店、肉市场摊点以及羊肉、牛肉粉店,有时采取先将产品送给商家试行销售,看消费者反馈再决定要不要货的方式……皇天不负有心人,合作社订单暴增,产品还远销到两广、海南等地,叫响了“麻山羊”品牌,合作社越办越大。
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在和村民们一起探索脱贫致富的路上,田发兴从一个兵,带领着一群人共同走上了致富路,虽然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但是他说,他甘愿做一只“领头羊”。
精准扶贫户狄关明、田发举发展养殖脱贫就是一个例子。“我投入猪崽牛崽给他们养,并且手把手教会他们养殖技术,免费提供药品,最后收入平分。”在他的带领下,本村8户精准扶贫户发展养殖,养殖技术、销售都是他负责,狄关明、田发举就是其中两户。狄关明、田发举每人申请了18000元的特惠贷前来加盟,田发兴每年将整个养殖场10%的纯利分给他们两人,狄关明、田发举各占5%。
田发兴还把村里两户精准扶贫户请来当“小工”。“他们和我签合同,来给我守牛,我不发工资给他们,但我必须两年一次地将红利分给他们。”田发兴说,除去养牛的成本,以后生产的小牛卖出后全部拿来分红,他自己占50%,守牛的两位村民共占另外的50%。也就是说如果一年生产50头小牛,田发兴自己只拥有25头。
出生在红色革命老区,继承着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守护着共产党人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田发兴沿着卡法革命先烈的足迹,带领贫困群众轰轰烈烈地干着一场脱贫攻坚革命,他带动众多精准贫困户创业致富的壮举,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爱戴。
从军报国得尊崇,解甲归田受尊重。在边远贫困山区建功立业,田发兴践行了军人“穿上军装是共和国脊梁,脱下军装依然是脊梁”的光荣传统。田发兴说,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定会继承好卡法红色革命光荣传统,加速推进同步小康,让更多的村民过上好日子。(査必芳 张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