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困难群众来说,有了稳定增收的渠道,脱贫致富之路才会越走越好。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近年来,望谟县新屯街道纳包村不断创新扶贫模式,通过资金扶持、政策惠民、合作社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等多项产业,拓宽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渠道。
针对该村产业发展状况,新屯街道办党委和村两委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并主动联系上级技术部门,引进种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发展产业,构建起“支部+项目+专家+合作组织+农户”多方联动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用多种产业项目推动,不断拓宽群众的脱贫致富路,为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2017年,纳包村从浙江引进养猪企业——望谟县牧盛种(植)养殖有限公司。从2017年4月以来,企业投资近400万元,其中125万元为63户贫困户入股的扶贫资金,目前养殖场猪存栏已有1500头。公司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进行了2次分红。
“村里引进的养猪企业,是以集中养殖的方式进行,村委会把财政扶贫资金125万元,以入股的方式平均量化到63户贫困户。村委会与企业签订合同,每年12月底前,按不低于5%的入股金额,逐年递增给村民分红。”纳包村村主任王封胜介绍,合同期满后如不续约,需将入股资金退还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使用,带领村民发展其他产业项目。
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的适宜,望谟县许多乡镇有不少农户家有栽种早熟蔬菜的习惯,每到赶集日,从地里摘上新鲜的蔬菜拿到集市上贩卖补贴家用。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最初补贴家用的小菜,慢慢发展形成种植规模,做成特色产业,成为了当地村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王封胜告诉记者:“今年全村有40余户村民栽种了早熟蔬菜200余亩,像辣椒、茄子、小瓜、西红柿、豇豆等常见的蔬菜一到市场上基本是供不应求,每天销量在6吨左右,大部分销往周边县市。”
在产业方面,除了规模养猪,栽种早熟蔬菜以外,纳包村还争取25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村民分散养鸡,发展精品水果蜂糖李350亩和种植板栗、油茶等经济作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尤其是一线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成为务工人员首选。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问题,望谟县出台了“四不愁”“三保障”“两放宽”“两补助”政策。“四不愁”即路费不愁、吃饭不愁、住宿不愁、工作不愁。
“三保障”即工资有保障、权益有保障、服务有保障。“两放宽”即年龄放得宽,文化放得宽。男性从50周岁放宽到55周岁,女性从45周岁放宽到50周岁;不限学历。“两补助”即求职创业补助和务工补助。同时,为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针对村民技能单一的实际,采取“长、中、短期相结合,以长期为主”的方式,大力开展各种实用性较强的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使得劳务输出成为纳包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今年以来,望谟县积极联系广东、浙江等地企业,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有部分群众是纳包村的村民,如今,该村共有300余人在省外务工。
村情档案:
纳包村位于望谟县新屯街道办西北部,离望谟县城大约18公里,距街道办9公里,209省道穿村而过,国土面积13.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林地6169亩,其中退耕还林3500亩,森林覆盖率为71%。全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509户2222人。2018年初尚有贫困户209户836人。(戴宏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