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望谟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望谟

协力坚决啃下“硬骨头” —— 写在黔西南州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之际

更新:2019-7-1 09:09|编辑:圈壹|浏览:870|评论: 0 |来源: 黔西南日报
摘要:  一个喜人成果:6月20日,随着望谟县昂武镇九老山村罗加盖、李卜道群等贫困群众搬入县城蟠桃园新市民居住区,全县宣告完成528 ...
  一个喜人成果:6月20日,随着望谟县昂武镇九老山村罗加盖、李卜道群等贫困群众搬入县城蟠桃园新市民居住区,全县宣告完成52801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标志着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全部完成,比计划提前了10天。

  一个亮眼数据:338506名山区贫困群众喜迁新居,全面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实现了农民变市民的华丽转身,开启了新生活,踏上了新征程。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市州。“十三五”时期全州规划搬迁338506人,约占全省搬迁规模的18%,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8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是旷古烁今的历史壮举,是举世瞩目的民生工程,是必须完成的政治责任,更是检验干部能力作风的试金石和大考场。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如此之大,任务如此之重,何以提前完成,走在全省前列?

  自2016年1月以来,黔西南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书记孙志刚强调的“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室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重大部署,毫不动摇地按照州委书记刘文新反复强调的“干就是讲政治”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目标任务,攻坚克难,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关键核心,用“绣花”功夫做深做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33.85万山区贫困群众迁入城镇新居。

  这一个喜人的成果,有力地向全州350万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高质量、高效率的答卷。

  这一个亮眼的数据,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孙志刚在批示中说: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值得肯定。要大力推进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在搬得出的基础上确保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实现稳定脱贫。

  谌贻琴在批示中说: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上半篇”文章做得好,希望再接再厉,努力做好“下半篇”文章。

  毋庸置疑。这是中央、省委、州委领导有力,统筹有方的结果;这是黔西南州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这是各级各界积极参与、全力支持、通力协作的结果。

  在这项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实施过程中,黔西南州咬定目标不放松,比拼精气神,以“干就是讲政治”贯穿始终,干群一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全面打好打赢了这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攻坚战,走出了一条黔西南新路。

  一

  啃下“硬骨头”,不是简简单单的拿着就啃,还得要“牙口好”。

  制约黔西南州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等。比如,望谟县麻山镇山高坡陡,山乱如麻,几乎没有水源,靠天吃水、靠天用水,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耕地单产很低。又如,贞丰县鲁容乡,25%以上的耕地为25度的陡坡地,有水的地方是山高水低,没水的地方也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天晴就干旱,下雨成洪灾,农业产业基本上是高投入、低收入。

  主观方面,文化教育落后,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比如,册亨县双江镇等深度贫困乡镇,大多数为少数民族聚居,有自己的民族生活习惯,不懂汉语和利用汉语交流困难的群众占比达30%以上,加上师资不足和教学质量低等原因,造成文化教育和人员素质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又如,晴隆县三宝乡等深度贫困乡镇,缺乏农业产业化观念、市场竞争观念,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跟不上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长期过着“吃饭靠种田、喂猪杀过年、养殖鸡鸭换点盐巴钱”的日子。

  制约因素的叠加,让黔西南州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就在全州两百余万人民群众为解决温饱而发愁之时,1986年,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黔西南州展开大规模扶贫工作,7年时间下拨各类扶贫资金1.7亿元,帮助一部分老百姓越过了温饱线。

  1993年底,全省48个贫困县中,黔西南州除兴义市外,其余7个县全是国家级贫困县,130万贫困人口生活在极贫线下。

  如此之深的贫困程度,紧紧牵动着党中央领导的心。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用20世纪最后7年时间,解决中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从此,黔西南州贫困地区的村村寨寨,吹响了“越温”冲锋号。

  在18.44亿元扶贫资金的帮扶下,昔日荒芜的山坡和低产的田间地头催生了一批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2000年,随着130万贫困群众吃上饱饭,黔西南州终于豪迈地越过了温饱线。

  一个项目辐射一片,一个产业带富一方。在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怀下,在黔西南州一届接着一届领导的努力下,在各族群众的奋力拼搏下,成功探索出具有黔西南特色的“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和“者楼模式”新路子,部分群众实现了增收。

  然而,黔西南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多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老百姓虽然有碗饱饭吃、腰包里有几块盐巴钱,但子女上学、生病就医等仍然是老大难问题,离每个时期的脱贫标准相差甚远。

  贫困的阴影仍然一直笼罩着盘江大地,黔西南州深度贫困地区各族群众早日摆脱贫困的愿望,也一直像火似地在他们心里熊熊燃烧。

  要想彻底破除多年以来笼罩盘江大地的贫困阴影,摘掉贫困的帽子,唯一的办法只有搬迁。

  那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已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并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是的,那些年,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黔西南州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不仅是构建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举措,还是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2011年,黔西南州2300元扶贫标准下的农村人口有109.18万人,按照省政府有关政策规定,一户农户得到的住房补助资金不超过6万元。

  面对补助资金少、安置用地少、整合资金难等困境,这么多人口需要扶贫生态移民,移去哪?怎么移?

  对于当时的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来说,既是一大难题,也是发展希望。

  当然,困难永远没有办法多。根据当时的扶贫生态移民政策,根据当时的黔西南州实际,通过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的携手努力,一批批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农村人口,先后得已移民,住进了新家。

  不过,这一重大举措的推动却催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部分人搬出了新天地,开启了新生活,有了新发展;一部分只是从山顶搬到了山脚,环境变了,生存状况仍然未得到有效改善。

  原因不言而喻。

  看来,简简单单地啃“硬骨头”,不仅会伤了“好牙口”,还会卡住“喉咙”。

  二

  面对黔西南州深度贫困地区这块多年没有啃下的“硬骨头”,如何“啃”,从什么地方“下口”,“啃”了之后又怎么做?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

  作为“啃”的主体,除了铆足干劲、开足马力,还得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只有找对地方“啃”,下了狠劲“啃”,找准方法“啃”,才不会伤了“好牙口”,更不会卡住“喉咙”。

  2015年12月2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安排部署,伴随着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黔南州惠水县开工,全省上下拉开了脱贫攻坚序幕,正式吹响了易地扶贫搬迁冲锋号。

  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黔西南州“十三五”需要易地扶贫搬迁33.8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达23.68万人。

  要在5年内搬迁完,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说,不少人心里想到的——这纯粹是天方夜谭。

  搬迁人口多,难!

  33.85万人,占全省规划搬迁人口的18%,以市州为单位,人数为全国、全省最多;全州搬迁人口比望谟县全县总人口还多出1.2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国家总人口的规模。册亨县搬迁87540人,以县为单位,人数为全国、全省最多;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册亨县百口乡是全省仅有的两个整乡搬迁乡镇。

  建设规模大,难!

  满足搬迁人口需要,要在三年多的时间内,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住房、学校、医院,以及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群众顾虑多,难!

  群众故土难离,担心多,担忧多,怕搬出以后生活没有保障,就业没有着落,顾虑重重,不想搬,不愿搬,动员搬迁难度极大。

  区域跨度广,难!

  如此规模之大的群众需要从册亨、望谟、晴隆、普安等深度贫困地区迁往兴义市、义龙新区。

  就业压力大,难!

  要实现每户一人以上的就业,需要解决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并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

  产业支撑少,难!

  新安置区产业少,无支撑,需要现谋划、现培育、现招商来发展产业,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图。

  群众快融入,难!

  搬迁群众要改变固有的习惯和方式,融入安置区,开始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有很多不适应、不习惯的地方。

  社会治理,难!

  一个安置点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社区治理的单元,涉及的面比较广、体系复杂,如何管理好、治理好难度大。

  面对困难重重,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曾经感到责任无限、压力巨大。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完成不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无疑就是一句空话。

  讲政治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干就是讲政治,不干就是不讲政治”。

  是的,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就必须要有讲政治、讲纪律、讲忠诚、讲担当的干部奋战一线,才能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气神,在黔西南大地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大决战。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精准锁定搬迁对象。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集中力量突击、集中政策宣传、集中问题思考,组织力量严格按照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程序,精准锁定了搬迁对象,做实做细易地扶贫搬迁“最先一公里”。

  对搬迁意愿发生变化的,黔西南州采取严格落实动态管理措施,切切实实地做好搬迁对象“退一补一”工作,做到了不错一户、不漏一人。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精准选定安置点。黔西南州坚持以县城安置为主、中心集镇安置为补充,将城镇规划区经济要素聚集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区域优先作为安置用地,规划建设居住区,共设置安置区68个,其中城镇安置居住区65个。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高速度推进项目建设。黔西南州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超前谋划推进项目的实施,确保了所有居住区建设按预定计划完成,为搬迁入住任务完成争得了主动、赢得了时间。

  在全州65个安置项目中,3个中心村的安置项目,均实行县统一建设管理,明确副县级以上领导、主要领导包保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关,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提供安置房源。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有较为健全的工作推进机制。黔西南州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州、县、乡三级指挥调度体系,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加快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在此基础上,坚持力量下沉一线抓落实,建立了业务部门主要领导包片、班子成员包县(市、新区)和专班重点驻县的工作机制,为易地扶贫搬迁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的冲锋号,在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的奋战下,那号声在全州深度贫困地区响彻云宵,感动了33.85万搬迁人口。

  三

  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就是要因地制宜、转变思维。

  是的,易地扶贫搬迁不能照抄照搬,唯有结合地方实际,路才能走得通,仗才能打得赢,才能把“啃”的劲用巧用活,才不至于“啃”不了还伤了“好牙口”。

  结合黔西南州多年来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这个方法其实就是要全力设计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在省委、省政府“五个体系”的指导下,黔西南州创新实施新市民计划,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政策措施、民政兜底、社会治理、政策宣传、社区党建、大数据服务保障等13个方面,形成“1+13”政策体系,一方面推动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快融入”的目标、做好“后半篇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新市民居住证制度。在保留搬迁群众原有户籍的同时,颁发新市民居住证,让搬迁群众在新市民居住区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实施公共服务体系。在搬迁地把保障好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完善医疗配套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落细落实。

  因为,基本公共服务说到底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稳住搬迁群众未来生活最基础的保障,必须毫不动摇地啃下公共服务这块“啃骨头”。

  黔西南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干出来的。目前,已新(改扩)建公办学校68所,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个;建立城乡基本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迁出、迁入接转衔接机制,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实施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搬迁群众自力更生,拓宽稳定就业增收渠道,对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啃下就业服务这块“硬骨头”。

  黔西南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干出来的。创新“人社+教育+行业”培训就业服务模式,实施“五个一万”培训就业计划,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以工代训、订单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多渠道提供和开发就业岗位,确保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在这个过程中,黔西南州还创新实施“就业险”“安居险”,为新市民就业解决了后顾之忧。目前,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35个,实施搬迁对象培训1039场次53240人次,开展就业援助3065户7690人,累计实现就业85928人。

  实施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服务建设的大成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难以实现“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

  因为,文化服务是重要基础,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比“前半篇文章”更耗时更复杂,考验着黔西南州每一位干部群众的智慧、耐心和毅力,需要我们以文化建设激发出巨大的内生动力。

  黔西南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干出来的。目前,已建立新市民讲习所19个、文化服务中心8个、民族文化纪念馆5个,组建文体活动队伍13支,培养非遗传承人466人,开展新市民讲习活动66场次,开展感恩奋进专场讲座25场次

  实施社会治理体系。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基层的和谐稳定。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说,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共筑幸福和谐家园尤为重要。

  因为,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程,数十万搬迁群众从大山中走出来,进入城镇集中居住,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从一开始扎实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才能让群众搬进新家后有社区可依靠,想办事有门路,遇难事有“娘家”。

  黔西南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干出来的。目前,共组建社区居委会67个,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4个,建成社区警务室30个,配备专职民警27人、辅警73人、警务助理43人、楼长320人、单元长205人。

  实施基层党建体系。基层党建体系是党在搬迁安置社区的领导核心。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就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为主线,强化政治功能,健全组织体系,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工作机制,让党旗在每个安置点高高飘扬,让党心和民心贴得更近。

  因为,只有党建工作全面过硬,牢牢将思想建设抓在手上,通过卓有成效的思路和举措更好地凝聚人心、激发干劲,各项事业才会全面进步。

  黔西南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干出来的。目前,已完善党组织体系,设置党工委、管委会3个,设置党总支、党支部62个,建立了浙江东阳新市民流动党支部、兴义南兴新市民社区老干联合党支部、在甬务工临时党总支等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在居住区全覆盖并延伸到外出务工重点聚集地。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需要用心用力。

  这个“用心用力”,着力体现了黔西南州各级干部群众的魄力和担当,更是践行了黔西南州各级领导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四

  找对了地方“啃”、下了狠劲“啃”、找准了方法“啃”,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在黔西南州干群的齐心协力下,终于提前十天“啃”了下来。

  2月28日,义龙新区完成区域内搬迁入住任务。

  3月5日,安龙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3月23日,兴义市完成区域内搬迁入住任务。

  3月27日,兴仁市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5月19日,贞丰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6月15日,晴隆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6月18日,册亨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6月19日,普安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6月20日,望谟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如今,黔西南州一半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进城镇,住进新房,和当地城镇居民同等享有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待遇,不仅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更在发展致富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作为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黔西南州,近年来经济发展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基本州情未根本改变,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统计和概算,全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直接投资超过200亿元,连同安置居住区内外相关公共设施配套,总体投资规模超过400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好的发展环境、合格的安全住房,还拉动了交通、建材、服务等产业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实现了33万余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力推进了全州城镇化的进程。以兴义洒金、义龙新区顶效、安龙城南、贞丰县城、普安江西坡、晴隆县城、册亨高洛新区、望谟县城等安置点为代表的规模居住区,每个居住区相当于新建一个城镇组团、新区,拓展了城镇空间,成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

  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倒逼配套产业的培育,通过依托区位、资源整合等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全州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加快推进,一些覆盖州县、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产业正在形成。

  “干就是讲政治,不干就是不讲政治。”

  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无一例外都是干出来的。

  这是黔西南州决战脱贫攻坚战中的标志性战役!

  这是黔西南州决战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胜利!

  这是黔西南州新时代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这是黔西南州各级领导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真实体现!

  这是黔西南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最严的纪律、最实的作风、最大的干劲,苦干实干加油干,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全州350万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

  是的,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从探索到创新的过程,浸透着广大基层干部的心血和汗水,饱含着基层干部的功绩和智慧,彰显着新时代基层干部履职尽责,忠诚、干净、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如今,一批批战斗在深度贫困地区一线的年轻干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这个平台,磨练了意志、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有的已走上了更高的台阶,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黔西南州的实践充分证明,脱贫攻坚的“骨头”再硬,硬不过共产党人的决心,易地扶贫搬迁的困难再大,大不过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虽然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但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和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非常繁重,全州各级各部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保持昂扬斗志,毫不松懈,顺势而为、趁势而上,一鼓作气,发起总攻,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周 言)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望谟

协力坚决啃下“硬骨头” —— 写在黔西南州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之际

  • 编辑:圈壹浏览:870评论: 0 黔西南日报
  •   一个喜人成果:6月20日,随着望谟县昂武镇九老山村罗加盖、李卜道群等贫困群众搬入县城蟠桃园新市民居住区,全县宣告完成52801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标志着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全部完成,比计划提前了10天。

      一个亮眼数据:338506名山区贫困群众喜迁新居,全面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实现了农民变市民的华丽转身,开启了新生活,踏上了新征程。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市州。“十三五”时期全州规划搬迁338506人,约占全省搬迁规模的18%,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8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是旷古烁今的历史壮举,是举世瞩目的民生工程,是必须完成的政治责任,更是检验干部能力作风的试金石和大考场。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如此之大,任务如此之重,何以提前完成,走在全省前列?

      自2016年1月以来,黔西南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书记孙志刚强调的“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室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重大部署,毫不动摇地按照州委书记刘文新反复强调的“干就是讲政治”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目标任务,攻坚克难,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关键核心,用“绣花”功夫做深做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33.85万山区贫困群众迁入城镇新居。

      这一个喜人的成果,有力地向全州350万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高质量、高效率的答卷。

      这一个亮眼的数据,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孙志刚在批示中说: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值得肯定。要大力推进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在搬得出的基础上确保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实现稳定脱贫。

      谌贻琴在批示中说: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上半篇”文章做得好,希望再接再厉,努力做好“下半篇”文章。

      毋庸置疑。这是中央、省委、州委领导有力,统筹有方的结果;这是黔西南州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这是各级各界积极参与、全力支持、通力协作的结果。

      在这项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实施过程中,黔西南州咬定目标不放松,比拼精气神,以“干就是讲政治”贯穿始终,干群一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全面打好打赢了这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攻坚战,走出了一条黔西南新路。

      一

      啃下“硬骨头”,不是简简单单的拿着就啃,还得要“牙口好”。

      制约黔西南州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等。比如,望谟县麻山镇山高坡陡,山乱如麻,几乎没有水源,靠天吃水、靠天用水,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耕地单产很低。又如,贞丰县鲁容乡,25%以上的耕地为25度的陡坡地,有水的地方是山高水低,没水的地方也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天晴就干旱,下雨成洪灾,农业产业基本上是高投入、低收入。

      主观方面,文化教育落后,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比如,册亨县双江镇等深度贫困乡镇,大多数为少数民族聚居,有自己的民族生活习惯,不懂汉语和利用汉语交流困难的群众占比达30%以上,加上师资不足和教学质量低等原因,造成文化教育和人员素质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又如,晴隆县三宝乡等深度贫困乡镇,缺乏农业产业化观念、市场竞争观念,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跟不上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长期过着“吃饭靠种田、喂猪杀过年、养殖鸡鸭换点盐巴钱”的日子。

      制约因素的叠加,让黔西南州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就在全州两百余万人民群众为解决温饱而发愁之时,1986年,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黔西南州展开大规模扶贫工作,7年时间下拨各类扶贫资金1.7亿元,帮助一部分老百姓越过了温饱线。

      1993年底,全省48个贫困县中,黔西南州除兴义市外,其余7个县全是国家级贫困县,130万贫困人口生活在极贫线下。

      如此之深的贫困程度,紧紧牵动着党中央领导的心。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用20世纪最后7年时间,解决中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从此,黔西南州贫困地区的村村寨寨,吹响了“越温”冲锋号。

      在18.44亿元扶贫资金的帮扶下,昔日荒芜的山坡和低产的田间地头催生了一批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2000年,随着130万贫困群众吃上饱饭,黔西南州终于豪迈地越过了温饱线。

      一个项目辐射一片,一个产业带富一方。在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怀下,在黔西南州一届接着一届领导的努力下,在各族群众的奋力拼搏下,成功探索出具有黔西南特色的“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和“者楼模式”新路子,部分群众实现了增收。

      然而,黔西南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多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老百姓虽然有碗饱饭吃、腰包里有几块盐巴钱,但子女上学、生病就医等仍然是老大难问题,离每个时期的脱贫标准相差甚远。

      贫困的阴影仍然一直笼罩着盘江大地,黔西南州深度贫困地区各族群众早日摆脱贫困的愿望,也一直像火似地在他们心里熊熊燃烧。

      要想彻底破除多年以来笼罩盘江大地的贫困阴影,摘掉贫困的帽子,唯一的办法只有搬迁。

      那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已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并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是的,那些年,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黔西南州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不仅是构建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举措,还是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2011年,黔西南州2300元扶贫标准下的农村人口有109.18万人,按照省政府有关政策规定,一户农户得到的住房补助资金不超过6万元。

      面对补助资金少、安置用地少、整合资金难等困境,这么多人口需要扶贫生态移民,移去哪?怎么移?

      对于当时的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来说,既是一大难题,也是发展希望。

      当然,困难永远没有办法多。根据当时的扶贫生态移民政策,根据当时的黔西南州实际,通过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的携手努力,一批批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农村人口,先后得已移民,住进了新家。

      不过,这一重大举措的推动却催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部分人搬出了新天地,开启了新生活,有了新发展;一部分只是从山顶搬到了山脚,环境变了,生存状况仍然未得到有效改善。

      原因不言而喻。

      看来,简简单单地啃“硬骨头”,不仅会伤了“好牙口”,还会卡住“喉咙”。

      二

      面对黔西南州深度贫困地区这块多年没有啃下的“硬骨头”,如何“啃”,从什么地方“下口”,“啃”了之后又怎么做?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

      作为“啃”的主体,除了铆足干劲、开足马力,还得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只有找对地方“啃”,下了狠劲“啃”,找准方法“啃”,才不会伤了“好牙口”,更不会卡住“喉咙”。

      2015年12月2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安排部署,伴随着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黔南州惠水县开工,全省上下拉开了脱贫攻坚序幕,正式吹响了易地扶贫搬迁冲锋号。

      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黔西南州“十三五”需要易地扶贫搬迁33.8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达23.68万人。

      要在5年内搬迁完,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说,不少人心里想到的——这纯粹是天方夜谭。

      搬迁人口多,难!

      33.85万人,占全省规划搬迁人口的18%,以市州为单位,人数为全国、全省最多;全州搬迁人口比望谟县全县总人口还多出1.2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国家总人口的规模。册亨县搬迁87540人,以县为单位,人数为全国、全省最多;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册亨县百口乡是全省仅有的两个整乡搬迁乡镇。

      建设规模大,难!

      满足搬迁人口需要,要在三年多的时间内,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住房、学校、医院,以及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群众顾虑多,难!

      群众故土难离,担心多,担忧多,怕搬出以后生活没有保障,就业没有着落,顾虑重重,不想搬,不愿搬,动员搬迁难度极大。

      区域跨度广,难!

      如此规模之大的群众需要从册亨、望谟、晴隆、普安等深度贫困地区迁往兴义市、义龙新区。

      就业压力大,难!

      要实现每户一人以上的就业,需要解决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并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

      产业支撑少,难!

      新安置区产业少,无支撑,需要现谋划、现培育、现招商来发展产业,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图。

      群众快融入,难!

      搬迁群众要改变固有的习惯和方式,融入安置区,开始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有很多不适应、不习惯的地方。

      社会治理,难!

      一个安置点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社区治理的单元,涉及的面比较广、体系复杂,如何管理好、治理好难度大。

      面对困难重重,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曾经感到责任无限、压力巨大。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完成不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无疑就是一句空话。

      讲政治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干就是讲政治,不干就是不讲政治”。

      是的,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就必须要有讲政治、讲纪律、讲忠诚、讲担当的干部奋战一线,才能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气神,在黔西南大地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大决战。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精准锁定搬迁对象。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集中力量突击、集中政策宣传、集中问题思考,组织力量严格按照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程序,精准锁定了搬迁对象,做实做细易地扶贫搬迁“最先一公里”。

      对搬迁意愿发生变化的,黔西南州采取严格落实动态管理措施,切切实实地做好搬迁对象“退一补一”工作,做到了不错一户、不漏一人。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精准选定安置点。黔西南州坚持以县城安置为主、中心集镇安置为补充,将城镇规划区经济要素聚集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区域优先作为安置用地,规划建设居住区,共设置安置区68个,其中城镇安置居住区65个。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高速度推进项目建设。黔西南州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超前谋划推进项目的实施,确保了所有居住区建设按预定计划完成,为搬迁入住任务完成争得了主动、赢得了时间。

      在全州65个安置项目中,3个中心村的安置项目,均实行县统一建设管理,明确副县级以上领导、主要领导包保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关,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提供安置房源。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有较为健全的工作推进机制。黔西南州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州、县、乡三级指挥调度体系,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加快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在此基础上,坚持力量下沉一线抓落实,建立了业务部门主要领导包片、班子成员包县(市、新区)和专班重点驻县的工作机制,为易地扶贫搬迁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的冲锋号,在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的奋战下,那号声在全州深度贫困地区响彻云宵,感动了33.85万搬迁人口。

      三

      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就是要因地制宜、转变思维。

      是的,易地扶贫搬迁不能照抄照搬,唯有结合地方实际,路才能走得通,仗才能打得赢,才能把“啃”的劲用巧用活,才不至于“啃”不了还伤了“好牙口”。

      结合黔西南州多年来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这个方法其实就是要全力设计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在省委、省政府“五个体系”的指导下,黔西南州创新实施新市民计划,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政策措施、民政兜底、社会治理、政策宣传、社区党建、大数据服务保障等13个方面,形成“1+13”政策体系,一方面推动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快融入”的目标、做好“后半篇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新市民居住证制度。在保留搬迁群众原有户籍的同时,颁发新市民居住证,让搬迁群众在新市民居住区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实施公共服务体系。在搬迁地把保障好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完善医疗配套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落细落实。

      因为,基本公共服务说到底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稳住搬迁群众未来生活最基础的保障,必须毫不动摇地啃下公共服务这块“啃骨头”。

      黔西南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干出来的。目前,已新(改扩)建公办学校68所,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个;建立城乡基本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迁出、迁入接转衔接机制,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实施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搬迁群众自力更生,拓宽稳定就业增收渠道,对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啃下就业服务这块“硬骨头”。

      黔西南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干出来的。创新“人社+教育+行业”培训就业服务模式,实施“五个一万”培训就业计划,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以工代训、订单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多渠道提供和开发就业岗位,确保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在这个过程中,黔西南州还创新实施“就业险”“安居险”,为新市民就业解决了后顾之忧。目前,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35个,实施搬迁对象培训1039场次53240人次,开展就业援助3065户7690人,累计实现就业85928人。

      实施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服务建设的大成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难以实现“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

      因为,文化服务是重要基础,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比“前半篇文章”更耗时更复杂,考验着黔西南州每一位干部群众的智慧、耐心和毅力,需要我们以文化建设激发出巨大的内生动力。

      黔西南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干出来的。目前,已建立新市民讲习所19个、文化服务中心8个、民族文化纪念馆5个,组建文体活动队伍13支,培养非遗传承人466人,开展新市民讲习活动66场次,开展感恩奋进专场讲座25场次

      实施社会治理体系。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基层的和谐稳定。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说,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共筑幸福和谐家园尤为重要。

      因为,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程,数十万搬迁群众从大山中走出来,进入城镇集中居住,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从一开始扎实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才能让群众搬进新家后有社区可依靠,想办事有门路,遇难事有“娘家”。

      黔西南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干出来的。目前,共组建社区居委会67个,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4个,建成社区警务室30个,配备专职民警27人、辅警73人、警务助理43人、楼长320人、单元长205人。

      实施基层党建体系。基层党建体系是党在搬迁安置社区的领导核心。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就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为主线,强化政治功能,健全组织体系,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工作机制,让党旗在每个安置点高高飘扬,让党心和民心贴得更近。

      因为,只有党建工作全面过硬,牢牢将思想建设抓在手上,通过卓有成效的思路和举措更好地凝聚人心、激发干劲,各项事业才会全面进步。

      黔西南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干出来的。目前,已完善党组织体系,设置党工委、管委会3个,设置党总支、党支部62个,建立了浙江东阳新市民流动党支部、兴义南兴新市民社区老干联合党支部、在甬务工临时党总支等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在居住区全覆盖并延伸到外出务工重点聚集地。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需要用心用力。

      这个“用心用力”,着力体现了黔西南州各级干部群众的魄力和担当,更是践行了黔西南州各级领导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四

      找对了地方“啃”、下了狠劲“啃”、找准了方法“啃”,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在黔西南州干群的齐心协力下,终于提前十天“啃”了下来。

      2月28日,义龙新区完成区域内搬迁入住任务。

      3月5日,安龙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3月23日,兴义市完成区域内搬迁入住任务。

      3月27日,兴仁市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5月19日,贞丰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6月15日,晴隆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6月18日,册亨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6月19日,普安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6月20日,望谟县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如今,黔西南州一半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进城镇,住进新房,和当地城镇居民同等享有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待遇,不仅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更在发展致富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作为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黔西南州,近年来经济发展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基本州情未根本改变,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统计和概算,全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直接投资超过200亿元,连同安置居住区内外相关公共设施配套,总体投资规模超过400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好的发展环境、合格的安全住房,还拉动了交通、建材、服务等产业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实现了33万余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力推进了全州城镇化的进程。以兴义洒金、义龙新区顶效、安龙城南、贞丰县城、普安江西坡、晴隆县城、册亨高洛新区、望谟县城等安置点为代表的规模居住区,每个居住区相当于新建一个城镇组团、新区,拓展了城镇空间,成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

      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倒逼配套产业的培育,通过依托区位、资源整合等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全州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加快推进,一些覆盖州县、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产业正在形成。

      “干就是讲政治,不干就是不讲政治。”

      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无一例外都是干出来的。

      这是黔西南州决战脱贫攻坚战中的标志性战役!

      这是黔西南州决战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胜利!

      这是黔西南州新时代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这是黔西南州各级领导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真实体现!

      这是黔西南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最严的纪律、最实的作风、最大的干劲,苦干实干加油干,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全州350万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

      是的,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从探索到创新的过程,浸透着广大基层干部的心血和汗水,饱含着基层干部的功绩和智慧,彰显着新时代基层干部履职尽责,忠诚、干净、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如今,一批批战斗在深度贫困地区一线的年轻干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这个平台,磨练了意志、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有的已走上了更高的台阶,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黔西南州的实践充分证明,脱贫攻坚的“骨头”再硬,硬不过共产党人的决心,易地扶贫搬迁的困难再大,大不过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虽然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但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和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非常繁重,全州各级各部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保持昂扬斗志,毫不松懈,顺势而为、趁势而上,一鼓作气,发起总攻,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周 言)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