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望谟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望谟

新屯街道小米地村:重塑县城“小菜园”形象

更新:2019-6-17 09:16|编辑:圈壹|浏览:1642|评论: 0 |来源: 黔西南日报
摘要: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小米地村作为蔬菜生产基地,占有着望谟县城相当的市场份额,尤其是白菜和葱蒜,除非气候实在干旱, ...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小米地村作为蔬菜生产基地,占有着望谟县城相当的市场份额,尤其是白菜和葱蒜,除非气候实在干旱,种不出来,商贩们才不得不到外地去拉。也因为如此,小米地村成了县城居民心目中难得的“小菜园”,卖菜成了小米地村民们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然而,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村民的增多,蔬菜生产这一优势传统产业,慢慢走向了低迷。据介绍,规模最大的时候,全村的蔬菜种植面积,有两三百亩,几乎是家家栽葱,户户种菜,田间地头、一年四季,村民们肩扛锄头,手提粪筐,一派繁忙的景象。现在呢?蔬菜种植已不足百亩了,年轻力壮的劳动力,都出门闯天下去了,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继续在菜园里耕耘。
 
  回忆起当年的盛况,村支书翁绍文仍然激动不已,两眼放光:“每天凌晨,村民们把采收的蔬菜,从四面八方的菜园里,集中到马路边来,装进农用车,然后随车一起,送到县城去卖,卖完以后,再随车一起回来。那种载重五六吨的车子,每天都要满满的装三四车。”翁绍文越说越兴奋,还激动地挥舞手势补充。“因为小米地的蔬菜,都是施用农家肥,不仅新鲜,味道也不错,深受县城居民们的喜爱,非常畅销。”
 
  小米地村属于新屯街道,离县城23公里。与坐落在坝区的县城不同,该村地处山区,群山连绵,从县城到小米地村,有一半的路程都在爬坡,地势比较陡峭。全村一千三四百米的海拔,比县城要高四五百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65%。用村民们的话说,外地人都认为望谟很热,但事实上,望谟也有凉爽的地方,小米地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不仅山顶每年都有短暂的雪凌,即使是三伏天,也感觉不到酷热。因为山高林密,水源较好,尤其晚上还有露水,空气湿度大,农作物不容易受到干旱的侵袭,加上大多是土山,土层疏松肥厚,从而为各种蔬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翁绍文说:“在别的地方,都有七葱八蒜九藠头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七月栽葱、八月栽蒜、九月栽藠头,是惯常的节令。但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小米地,一年四季,火葱也好,大蒜也好,别的蔬菜也好,随时都可以下种和收获。比如葱类,生长周期很短,只要一个多月,就可以上市销售卖了,如果愿意,一年可以播种五六茬。勤劳的人家,像杨秀华和胡正文等人家,一年到头,都在种菜和卖菜,也就不缺收入。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个沿袭了多年的产业,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光大,还面临丢失的危险。”翁绍文无不担忧地说,如今,小米地的蔬菜少了,县城里的许多蔬菜,远道从外地运来,不仅不新鲜,价格也高。他算了一笔账:如果用葱头做种,1斤种子,能收3斤葱苗,1斤种子三四元钱,3斤葱苗十元左右;一亩地一茬可产葱苗四五千斤,利润相当可观。但许多人为什么不愿再种?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规模效应没有发挥出来,大家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属于重体力活,比较辛苦,早出晚归、日晒雨淋的,又是零钱积整钱,没有去务工进厂来得便宜,还不操心。
 
  在蔬菜生产之外,母猪养殖,也曾经是小米地村的一项覆盖面比较大的产业。翁绍文介绍,前些年,几乎家家户户喂养母猪,县城及周边乡镇需要的仔猪,基本上由小米地村供应,有些人家长期存栏三四头,每年向市场提供仔猪五六十头,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效益也很好。比如现在,一头母猪的利润,大多在三四千元。上课桃组的翁克建家,就是其中的典型,现在仍然在喂;小米地组的胡正海家,不仅喂母猪,也喂肥猪,还当起了屠夫,天天在周边赶转转场卖猪肉。
 
  尽管村民们很努力,一直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等方式,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耕耘不止,但由于基础薄、底子差,仍然有许多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下。2016年,全村仍有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136户540人。为了帮助这些贫困村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从当年开始,顺源种植合作社利用国家的120万元扶贫资金,在该村波树、扁哨两个组,以一年400元/亩的费用,流转土地600亩,发展魔芋生产,直接带动精准扶贫户69户256人。这些贫困村民,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费,每年户均有1000元的分红,闲散劳力还可以到基地里务工,获取每天八九十元不等的劳务收入。与此同时,村里的精准扶贫户,还有20户被列为兴旺养殖场的帮扶对象,有20户被列为一品香食用菌栽培合作社的帮扶对象,有40户被列为平年蛋鸡养殖场的帮扶对象。同样,这些贫困对象,既有每年一次的年终分红,还能优先到这些种植和养殖场里当工人,获取报酬。另外,还有77户358人,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从2016年起,先后搬到了兴义、义龙和望谟县城,摇身变成了新市民,融入了城市生活,不再为吃穿、住房、治病和孩子读书等问题发愁。
 
  为了重塑县城小菜园形象,挽救低迷中的蔬菜生产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使之成为村民们稳定、高效和长远的收入来源,确保脱贫致富奔小康后,经济收入不减、生活水平不降,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扬长避短,重振旗鼓,于今年5月初,利用浙江省余姚市提供的10万元帮扶资金,成立了小米地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让蔬菜生产这一优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合作社由村委会主任翁彬担任法人,目前已经流转土地50亩,作为蔬菜种苗和示范种植基地。合作社将免费向村民们供应种苗和回收产品,统一对外销售,引导和带动村民种植,尤其是吸引那些既有种植经验、又不适宜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力争用活用足土地资源,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上千亩,甚至两千亩,在满足县城和周边地区的居民吃到既放心便宜又新鲜可口的蔬菜的同时,解决村民们的长远收入和脱贫致富问题。记者在示范基地里看到,合作社育的反季节白菜苗、辣椒苗、西红柿苗、茄子苗,即将移栽,黄瓜、葱蒜等长势良好。据介绍,这些反季节蔬菜,移栽后两个月左右,即八九月份,就可上市销售。
 
  村情简介
 
  小米地村位于望谟县城北部的新屯街道,离县城23公里,由县城通往乐旺至紫云的油路,穿村而过。全村国土面积11.96平方公里,地势较高,气候温和湿润。有11个自然村寨9个村民组,488户1916人。有耕地3555亩,其中水田1080亩,生产条件相对较好。曾有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136户540人,通过三年多来的努力,大多数已经脱贫摘帽,如今仅剩25户61人,多为身体残疾或身患疾病,缺乏生产能力的对象。(陶昌武)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望谟

新屯街道小米地村:重塑县城“小菜园”形象

  • 编辑:圈壹浏览:1642评论: 0 黔西南日报
  •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小米地村作为蔬菜生产基地,占有着望谟县城相当的市场份额,尤其是白菜和葱蒜,除非气候实在干旱,种不出来,商贩们才不得不到外地去拉。也因为如此,小米地村成了县城居民心目中难得的“小菜园”,卖菜成了小米地村民们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然而,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村民的增多,蔬菜生产这一优势传统产业,慢慢走向了低迷。据介绍,规模最大的时候,全村的蔬菜种植面积,有两三百亩,几乎是家家栽葱,户户种菜,田间地头、一年四季,村民们肩扛锄头,手提粪筐,一派繁忙的景象。现在呢?蔬菜种植已不足百亩了,年轻力壮的劳动力,都出门闯天下去了,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继续在菜园里耕耘。
     
      回忆起当年的盛况,村支书翁绍文仍然激动不已,两眼放光:“每天凌晨,村民们把采收的蔬菜,从四面八方的菜园里,集中到马路边来,装进农用车,然后随车一起,送到县城去卖,卖完以后,再随车一起回来。那种载重五六吨的车子,每天都要满满的装三四车。”翁绍文越说越兴奋,还激动地挥舞手势补充。“因为小米地的蔬菜,都是施用农家肥,不仅新鲜,味道也不错,深受县城居民们的喜爱,非常畅销。”
     
      小米地村属于新屯街道,离县城23公里。与坐落在坝区的县城不同,该村地处山区,群山连绵,从县城到小米地村,有一半的路程都在爬坡,地势比较陡峭。全村一千三四百米的海拔,比县城要高四五百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65%。用村民们的话说,外地人都认为望谟很热,但事实上,望谟也有凉爽的地方,小米地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不仅山顶每年都有短暂的雪凌,即使是三伏天,也感觉不到酷热。因为山高林密,水源较好,尤其晚上还有露水,空气湿度大,农作物不容易受到干旱的侵袭,加上大多是土山,土层疏松肥厚,从而为各种蔬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翁绍文说:“在别的地方,都有七葱八蒜九藠头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七月栽葱、八月栽蒜、九月栽藠头,是惯常的节令。但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小米地,一年四季,火葱也好,大蒜也好,别的蔬菜也好,随时都可以下种和收获。比如葱类,生长周期很短,只要一个多月,就可以上市销售卖了,如果愿意,一年可以播种五六茬。勤劳的人家,像杨秀华和胡正文等人家,一年到头,都在种菜和卖菜,也就不缺收入。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个沿袭了多年的产业,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光大,还面临丢失的危险。”翁绍文无不担忧地说,如今,小米地的蔬菜少了,县城里的许多蔬菜,远道从外地运来,不仅不新鲜,价格也高。他算了一笔账:如果用葱头做种,1斤种子,能收3斤葱苗,1斤种子三四元钱,3斤葱苗十元左右;一亩地一茬可产葱苗四五千斤,利润相当可观。但许多人为什么不愿再种?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规模效应没有发挥出来,大家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属于重体力活,比较辛苦,早出晚归、日晒雨淋的,又是零钱积整钱,没有去务工进厂来得便宜,还不操心。
     
      在蔬菜生产之外,母猪养殖,也曾经是小米地村的一项覆盖面比较大的产业。翁绍文介绍,前些年,几乎家家户户喂养母猪,县城及周边乡镇需要的仔猪,基本上由小米地村供应,有些人家长期存栏三四头,每年向市场提供仔猪五六十头,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效益也很好。比如现在,一头母猪的利润,大多在三四千元。上课桃组的翁克建家,就是其中的典型,现在仍然在喂;小米地组的胡正海家,不仅喂母猪,也喂肥猪,还当起了屠夫,天天在周边赶转转场卖猪肉。
     
      尽管村民们很努力,一直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等方式,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耕耘不止,但由于基础薄、底子差,仍然有许多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下。2016年,全村仍有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136户540人。为了帮助这些贫困村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从当年开始,顺源种植合作社利用国家的120万元扶贫资金,在该村波树、扁哨两个组,以一年400元/亩的费用,流转土地600亩,发展魔芋生产,直接带动精准扶贫户69户256人。这些贫困村民,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费,每年户均有1000元的分红,闲散劳力还可以到基地里务工,获取每天八九十元不等的劳务收入。与此同时,村里的精准扶贫户,还有20户被列为兴旺养殖场的帮扶对象,有20户被列为一品香食用菌栽培合作社的帮扶对象,有40户被列为平年蛋鸡养殖场的帮扶对象。同样,这些贫困对象,既有每年一次的年终分红,还能优先到这些种植和养殖场里当工人,获取报酬。另外,还有77户358人,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从2016年起,先后搬到了兴义、义龙和望谟县城,摇身变成了新市民,融入了城市生活,不再为吃穿、住房、治病和孩子读书等问题发愁。
     
      为了重塑县城小菜园形象,挽救低迷中的蔬菜生产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使之成为村民们稳定、高效和长远的收入来源,确保脱贫致富奔小康后,经济收入不减、生活水平不降,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扬长避短,重振旗鼓,于今年5月初,利用浙江省余姚市提供的10万元帮扶资金,成立了小米地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让蔬菜生产这一优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合作社由村委会主任翁彬担任法人,目前已经流转土地50亩,作为蔬菜种苗和示范种植基地。合作社将免费向村民们供应种苗和回收产品,统一对外销售,引导和带动村民种植,尤其是吸引那些既有种植经验、又不适宜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力争用活用足土地资源,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上千亩,甚至两千亩,在满足县城和周边地区的居民吃到既放心便宜又新鲜可口的蔬菜的同时,解决村民们的长远收入和脱贫致富问题。记者在示范基地里看到,合作社育的反季节白菜苗、辣椒苗、西红柿苗、茄子苗,即将移栽,黄瓜、葱蒜等长势良好。据介绍,这些反季节蔬菜,移栽后两个月左右,即八九月份,就可上市销售。
     
      村情简介
     
      小米地村位于望谟县城北部的新屯街道,离县城23公里,由县城通往乐旺至紫云的油路,穿村而过。全村国土面积11.96平方公里,地势较高,气候温和湿润。有11个自然村寨9个村民组,488户1916人。有耕地3555亩,其中水田1080亩,生产条件相对较好。曾有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136户540人,通过三年多来的努力,大多数已经脱贫摘帽,如今仅剩25户61人,多为身体残疾或身患疾病,缺乏生产能力的对象。(陶昌武)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