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时,一定要一棵棵地用手轻轻拔,不要用锄头,容易伤到茶苗。”在望谟县郊纳镇水秧村岩上组八步茶育苗基地里,管理员王长远正指导务工农户。
基地里,务工农户小心翼翼地压着表层的土轻扯着杂苗,神情专注而欣慰。
“我们岩上组能有今天,过上现在这样好的生活,真的特别感谢国家感谢党。这在以前简直想都不敢想。”
“就是呀,开始种茶我也觉得不靠谱,没想到还真的种成了,收入真的比以前更高了。”
……
忙里偷闲的农户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
远远望去,映衬在阳光下的美丽梯田,镶嵌着一排排整齐的茶苗基地,基地旁边生长着挺拔翠绿的杉木林。十几栋布依族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宽敞的道路穿梭在寨子间,水泥串户路连接着家家户户。庭前院后窗明几净,几缕随风而荡的炊烟点缀着古朴优美的村寨,这就是现在的水秧村岩上组。
曾经的岩上组,是望谟县极贫乡镇郊纳镇水秧村的一个自然村民组,贫困发生率高达31.7%,产业发展滞后,零星种植得有传统农作物;基础设施落后,仅有一条通组路且还没有硬化;卫生环境差,粪水横行,群众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这不仅是岩上组,甚至是整个水秧村的真实写照。
伍应华作为包括岩上组在内的水秧村片区党小组负责人,深知自己责任重大。走马上任后,他立即召集驻组干部、帮扶干部、帮扶专家等9名成员组成党小组,深入开展调研、理清发展思路,确立了“夯实基建、优化产业、凝聚民心”的发展方向。
要致富,先修路。一直以来,岩上组的通组路是烂泥路,既不方便出行,也不利于生产。党小组通过多方协调,紧抓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契机,实施通组路硬化、房屋立面改造、组寨环境改造的“三改工程”,岩上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以前的厕所,都是没有顶的旱厕,风吹日晒不说,旁边还有猪圈,热天很臭,蚊子又多。不过现在好了,家家户户有了水冲式的厕所,猪圈也修成了可以冲洗的水泥圈,安全又卫生。”年近七旬的伍发祥如是感慨。
近年来,郊纳镇为打造“一镇一特”,大力发展八步茶产业,发展“万亩茶园”和“千亩育苗基地”。而岩上组,乃至整个水秧村,大部份都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很多人忧虑,如果要拿田来栽茶,那一家人一年吃什么?花钱买米感觉不划算,把土地流转出去能不能拿到钱还是一回事。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岩上组组织党小组、帮扶干部、农业专家们进组入户宣传政策,与群众商量致富路子,计算经济账、长远账,鼓励大家参与到种茶行业中来。
“老乡们,我跟你们来算一笔账,你们种玉米,一亩一年最多产个四五百斤,一斤按市场价也就是一块五毛钱,一亩一年最多得750元,除去种子、肥料、人工播种、施肥、除草等的费用还有几个钱可以赚呢。”在种茶动员会上,伍应华耐心地和群众解释。
“而流转田土来种茶,一亩一年的租金就是700元,还可以在里面务工,一天都是一百多,只要勤快,一个月两三千都是很轻松的,而且以后茶成熟了,产茶每100斤返茶青5斤,目前的价格都是好几百块钱一斤呢,以后的价格还会涨。”镇帮扶干部岑波接过话头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在党小组的带领下大家最终转变了思想,同意流转土地发展茶产业。为保障群众利益,岩上组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农户不仅有流转土地的收入,还可以进入基地务工。目前,共流转土地120亩,已经育茶苗86亩1060万余株,种茶30亩3万余株,覆盖全组29户农户164人,惠及全组13户贫困户52人。
“以前,过完年就往外跑,由于文化不高,在外面干活只能干体力重活,工资也才三千多,而现在在家门口,一个月也能赚两三千,还能照顾老人小孩。”岩上组村民伍小南高兴地说道。
在党小组和脱贫攻坚队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岩上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已逐步实现了百姓富、产业兴、生态美,打赢脱贫攻坚指日可待。(成彩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