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望谟县原麻山乡3年迁往义龙新区、望谟县城的有1290户6046人,在当地实现就业、创业295人,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转移到省内外就业的有1217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原麻山乡有1930户8812人,为使这个“土如珍珠,水贵如油”的贫困乡镇群众彻底脱贫,该县在决战脱贫攻坚中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搬迁群众离开了熟悉的土地,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生存,就学、就医方便了,住房改善了,解决就业提高收入是帮助搬迁农户脱贫致富的关键。对此,该县组建了就业扶贫专班,成立了人力资源平台公司,并深入沿海一带考察,多方探索推动就业创业的措施。
在工作中,该县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公益性岗位及对接当地企业用工需求,解决部分搬迁人员就业,方便了不愿外出就业的群众,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问题。同时,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提高收入。岜从村搬迁户杨云,到义龙新区居住后,先是参加公益性岗位工作,熟悉居住区环境,认识了很多当地人后,他自己拉起一帮人,承接装修、运输等工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队伍里的冉茂夫妇俩人,刮磁粉技术最好,每天的工作多得应接不暇。
另外,该县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协调对接,充分调查研究就业市场环境,并依托省里关于建设扶贫车间等政策支撑,稳定促进就业的要求,妥善安排好搬迁劳动力的就业。前锋村村民肖仕刚迁到义龙新区居住后,在当地干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到杭州务工,干的是制作皮鞋的计件活,开始时每月拿3800元的报酬,随着经验的积累,工作效率的提高,他现在每月收入6000以上。肖仕刚说,孩子交给老人在义龙学校读书,自己在外能安心打工,等有了足够的积蓄,就回义龙创业开店。
同时,该县实行“蜂王带蜜蜂”增收计划,以一个村寨或某一群体中的中心人物为带头的“蜂王”,然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输出劳动力,让输出的劳务人员在“蜂王”带领下稳定就业。前锋村村民肖仕清先在上海从事普通扎筋工人,由于能吃苦、技术熟练,老板把整项扎钢筋的工程交给他负责,他通过就业扶贫专班的协调,从家乡搬迁到兴义的亲友中带出去上百人一起干,一年下来,他成了名符其实的“蜂王”,一起跟着他干的“蜜蜂”们有了超过5位数的存款。
据不完全统计,原麻山乡已就业创业和务工的1512人,2018年就实现增收492.8万元,户均收入32592元。2019年计划再组织转移就业300人,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王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