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记者从黔西南州救助管理站获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站为64名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办理了集体户口,这些流浪人员正式拥有兴义市户籍。

为流浪人员现场采血
结束“黑户”身份
近几年,黔西南州救助管理站先后接收了百余名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在陆续的寻找中,为部分人员寻找到家人,并将其送回了家,但是一直滞留在站中的还有60余人。
这部分人员,因他们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也无法取得合法身份,因而不能办理保险,享受救助。
长期以来,他们的医疗、生活费用等都由救助站解决。
同时,由于人员为“黑户”,一方面不利于管理,另一方面被救助人员也没法享受城市中应有的福利待遇。
为此,黔西南州救助管理站在2016年开始未雨绸缪,最后在兴义市公安局富民派出所的帮助下,开始为“黑户”办理户籍。直至2018年12月,滞留在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已经分批全部落户。
男子女子名不同
为流浪乞讨人员上户,其名字、生日等都成为主要的困难。
黔西南州救助管理站业务负责人晏倩告诉记者,经过几经思量,黔西南州又被称为“金州”,由此,为流浪乞讨人员取姓为“金”,而救助站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救助安置,据此男子取名“金助X”,女子则取名“金安X”,而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则取自万字书。
“如此一来,一方面没有重复的字,另一方面我们也方便记录救助的人数。”晏倩说,救助站的站长罗贵安为集体户口人员的监护人。
此外,出生年份依据体貌特征或者对方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测。
从此后,流浪人员将不再流浪,还能享受城市的相关福利。
据了解,虽然已经上户,但是救助站还将继续帮助他们寻找家人,寻到家人后就可办理转户及销户等手续。
“推进阳光救助,履行兜底职责。”晏倩说,此举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更彰显一个城市的温情,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通过给流浪乞讨人员上户口,打开制度化、持续化救助通道。同时,流浪乞讨者成为新市民,还能改变其游离于城市管理之外的状态,就可以对接低保、医保等制度化渠道,从而为接下来真正融入城市做好铺垫。(祝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