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贵州大学李碧勇同志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贞丰县白层镇这硐村任“第一书记”。虽是初冬,可处于海拔400米的这硐村属于亚热带气候,可一点寒意都感受不到,依然炎热。尽管天气热,来自爽爽贵阳的李碧勇在和村干部进行了简短的见面交谈后便投入了工作。
转变角色,深入走访。李碧勇是贵州大学一名职工,长期在学校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这是第一次到基层农村工作。基层工作与机关工作截然不同,面临全新的工作环境,他认识到只有迅速转变思想观念,变换角色,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他说:“我家也在农村,我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我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农村度过的,我知道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艰辛,来到基层任第一书记,就是要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我一定好好珍惜这次来基层的机会”。李碧勇一到这硐村便深入村寨走村串户,与群众拉家常,聊生活,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这硐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275户1223人。全村国土面积10.0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4827亩,主要种植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李碧勇到任后,便立即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开展走访调研,重点深入贫困户、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
遍访摸排,搞清底数。在开展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关心关爱工作中,他深入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他对村里的37个留守儿童都到家里进行了登门遍访,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里状况,建立了帮扶台账,一对一结对关爱。黄诚,今年14岁,2岁时双目失明,父母离异,两个姐姐早早的便失学外出务工,父亲一人把他拉扯长大,一直呆在家,没有上学。在了解到黄诚的情况后,他与村干部一起为他联系了县城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也愿意免费接收他到学校学习,但他的父亲害怕到了学校没有人照顾他,怕他吃亏,坚持不愿送他去学校,经过多次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为了儿子的将来,一定将儿子送到学校去学习。
除了留守儿童,李碧勇也不忘村里的鳏寡孤独群体。罗岑氏,今年87岁,女儿外嫁,儿子外出打工,多年不回家,也没有寄钱回来,老奶奶相当于一个孤寡老人。在了解到87岁高龄的罗岑氏老人家的情况后,他与村干部一起到家里探望,自己掏钱买了水果和牛奶去看望老人,见老人生活十分困难,又掏了身上仅有的200元给老人,希望能解一下老人家的燃眉之急,并详细地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情况。
建档立卡,项目扶贫。通过“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措施,李碧勇与村干部一起摸排精准扶贫对象,建好精准扶贫信息台账,协助村两委建立贫困户档案167个,当他了解到该农户一年前就修好了牛舍,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一直没有引牛投栏,进行养殖后,他多次到县扶贫办和农商银行,为黄生奎协调扶贫款项和贴息贷款。经实地考察和分析,拟在这硐村建肉牛养殖场一个,为了建好养牛场,他3次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召开会议,4次到其他养牛场考察,召开村民入股动员会2次,为建好养牛场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了有效利用村里的荒山荒地,他向县林业局争取引进了景森公司,种植皂角树,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拥有30%的股权,合作期为20年,验收合格后每亩土地补助村民1200元。目前已发动村民在土坡荒山栽种皂角树苗20余万株,面积达1万余亩。此外,他根据村里留守的妇女、老人较多的特点,依托布依族织布的传统文化,组织群众代表到浙江东阳厂里实地考察,最后与白层村共同引进沿海墙纸厂墙纸初加工项目。(王勇 杨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