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教师忌语”确立的底线不能随意突破 教师须摒弃语言暴力

更新:2018-6-25 11:23|编辑:山遇水|浏览:2425|评论: 0 |来源: 贵州日报
摘要:  “教师忌语”确立的底线不能随意突破。因为这些言语不仅会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影响他们的心灵塑造和正常学习,还会给他们当下的社交行为习惯养成以及未来社会的健康形态构建带来负面效应。  “以 ...
  “教师忌语”确立的底线不能随意突破。因为这些言语不仅会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影响他们的心灵塑造和正常学习,还会给他们当下的社交行为习惯养成以及未来社会的健康形态构建带来负面效应。

  “以后老师再也不会喜欢你了。”“你太让老师失望了。”“同学们谁也不要理他。”“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就找你家长。”……据6月21日《北京晨报》报道,在2017级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北京市密云区第七小学向家长、学生征集了“教师忌语”,了解学生心中最“扎心”的话,警示教师避免“雷区”。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互动的工具,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功能。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说话的内容、语气、语调,都会对孩子们产生深入的影响。“教师忌语”说到底,就是塑造了一个边界,即教师在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的时候,有些话是不能说的。

  “教师忌语”确立的底线不能随意突破。因为这些言语不仅会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影响他们的心灵塑造和正常学习,还会给他们当下的社交行为习惯养成以及未来社会的健康形态构建带来负面效应。

  面对不听话、表现不好、背离成人期望的孩子们,一些教师习惯用生硬、冰冷的语言来进行“暴力育人”。其典型特征,就是注重目标正义忽视程序正义。“同学们谁也不要理他。”将一些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污名化,将他们从“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级到“沾上污点的人,被贬低的人”,对他们贴标签、将他们和别的同学区隔开来,形成了实际上的偏见与社会歧视。

  面对弱势的学生,一些教师习惯居高临下、声色俱厉地对学生们进行震慑与威胁。尽管初衷良善,却用错了办法。同样的目标,在语言上多一些温暖、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在身段上更柔软一些,往往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与认同。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要遵循新的专业精神和职业伦理。当教师的职业角色背离了社会规范与公众期许,同样会受到批评质疑。“教师忌语”问题值得引起更深入的关切,也呼唤老师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暴力育人”。 (杨朝清)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省内资讯

“教师忌语”确立的底线不能随意突破 教师须摒弃语言暴力

  • 编辑:山遇水浏览:2425评论: 0 贵州日报
  •   “教师忌语”确立的底线不能随意突破。因为这些言语不仅会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影响他们的心灵塑造和正常学习,还会给他们当下的社交行为习惯养成以及未来社会的健康形态构建带来负面效应。

      “以后老师再也不会喜欢你了。”“你太让老师失望了。”“同学们谁也不要理他。”“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就找你家长。”……据6月21日《北京晨报》报道,在2017级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北京市密云区第七小学向家长、学生征集了“教师忌语”,了解学生心中最“扎心”的话,警示教师避免“雷区”。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互动的工具,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功能。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说话的内容、语气、语调,都会对孩子们产生深入的影响。“教师忌语”说到底,就是塑造了一个边界,即教师在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的时候,有些话是不能说的。

      “教师忌语”确立的底线不能随意突破。因为这些言语不仅会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影响他们的心灵塑造和正常学习,还会给他们当下的社交行为习惯养成以及未来社会的健康形态构建带来负面效应。

      面对不听话、表现不好、背离成人期望的孩子们,一些教师习惯用生硬、冰冷的语言来进行“暴力育人”。其典型特征,就是注重目标正义忽视程序正义。“同学们谁也不要理他。”将一些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污名化,将他们从“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级到“沾上污点的人,被贬低的人”,对他们贴标签、将他们和别的同学区隔开来,形成了实际上的偏见与社会歧视。

      面对弱势的学生,一些教师习惯居高临下、声色俱厉地对学生们进行震慑与威胁。尽管初衷良善,却用错了办法。同样的目标,在语言上多一些温暖、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在身段上更柔软一些,往往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与认同。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要遵循新的专业精神和职业伦理。当教师的职业角色背离了社会规范与公众期许,同样会受到批评质疑。“教师忌语”问题值得引起更深入的关切,也呼唤老师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暴力育人”。 (杨朝清)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