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7”民生工程投入看为民服务的精神。解百姓之困、谋民生之利,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为民生改善筑牢根基。
据贵州新闻网6月21日报道:6月20日,记者从贵州省发改委获悉,2018年1—5月贵州省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完成投资908.31亿元。其中,完成年度计划投资比重超过50%的“1+7”民生工程有“脱贫攻坚工程”“教育提升工程”“健康贵州工程”和“社会保障兜底工程”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程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换句话说,它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现代版“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民生工程贴民心,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5月,“1+7”民生工程共到位资金1093.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2%,完成投资908.3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9%。这样的为民情怀、暖心工程,让民众感受到是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心里装着群众,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才会舍得投入,才能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诚然,评价一个地方的经济涨幅、管理的到位与否,GDP的高低快慢只是其中一个维度,提高百姓收入、改善民生福祉或许反映出经济增长质量更为有效。能不能把所有民众的所期所盼变为现实,能不能把贴近群众的大事小情一一完善,是评判地方管理者为民情怀的重要标准。从关心、身边的事情做起,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就会满满。
民生实事是暖心工程,是检验发展成就的试金石。曾有评论如此形容民生工程:民生工程不仅是“道德命题”,也是“经济命题”,更是“发展命题”。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也无易事。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而从地方政府的责任角度看,它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事实上,在一个地域的发展过程中,不单单是一味追求“大境界”,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才是最大的政绩;一项项为民承诺如期兑现,方能彰显出地方政府的为民初心与工作诚意。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民生不是谋求政绩的幌子,最见不得“客里空”,而是实实在在的良心活,最需要用真心、见真章。归根结底,民生工程就是一个民心问题,只有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才能成为民心工程。否则,就事与愿违。因而,以十件民生实事中,为深度贫困县和极贫乡镇开办全免费订单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新建2500个农村电商扶贫站点、整治城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建设200个生鲜(平价)超市等为例,科学实施,把“舍得花”与“花得好”结合,让改革红利抵达最广泛的人群之中。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由“1+7”民生工程投入看为民服务的精神。解百姓之困、谋民生之利,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为民生改善筑牢根基。相信,只要把实事项目做实做细,一年接着一年干,找准地方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平衡点,定能凝聚社会合力,推动地方民生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