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遮阴网、焊层架、上菌棒……初夏的清晨,气候凉爽,天空一片蔚蓝,在安龙县普坪镇纳利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上,数十名群众正在抢抓有利天时将一棒棒即将出菇的香菇棒移进大棚里,整齐地摆放到层架上,大家在村合作社的统一调配下,分工有序,现场一派忙碌。
“我骑三轮车来拉菌棒,一天得160元,老婆在棚里面上菌棒,一天得80元,加起来一天就有240元收入了,又不累,我们村有了这样的产业真的很好,在家门口就能有事做,不用再出远门打工了,还能照看家里的老人小孩。”纳利村二组村民王光铁戴着凉草帽坐在山轮车上,一边等着下菌棒一边告诉记者。
“村合作社优先安排我们贫困户就业,我家两个都在这里上菌棒,上完菌棒又可以管理大棚,除了务工收入,还有收益分红,一年下来少说也有4万元,今年脱贫肯定有希望了。”该村龙路一组的贫困户李光炳如是说。
据在现场忙着组织群众上棒的村支书严宗见介绍,每天来上棒的群众有40多人,绝大部分是村里的贫困户,每天能上3万棒,一星期就可以把这个种植点上的27个大棚22万棒上完。
这是纳利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食用菌种植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纳利村位于普坪镇西北面,全村辖13个村民组568户2729人,有耕地面积1332亩,一直以来主要以种植传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来源单一,贫困面大,全村2014年以来共有贫困人口109户447人,因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自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以来,纳利村积极开展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心的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将思想从“为吃而生产”转变到“为卖而生产”上来,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前沿工作组尖刀班作用,利用务工群众返乡的时机,对产业发展政策、补助、利益联结方式等进行系统培训3期520人次,组织村五人小组成员、行政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召开共商会、家庭会20多场次,与群众共商特色产业发展、低效玉米退出等事宜,向群众算好投入和产出账。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依托农民讲习所深入开展遍访共商,常态化开展感恩宣传、自立宣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变被动为主动,提升了群众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满意度。
有了群众的支持,该村结合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围绕“调减1300亩传统玉米种植”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力抓实春耕生产,现已发展种植食用菌100亩,高粱50亩,葡萄120亩,茶叶500亩,樱桃550亩,薏仁米1000亩,特色产业覆盖了全村。(李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