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早晨,尚有薄雾。在晴隆县茶马镇坪寨村通往冒坡的山路上,一群群的波尔山羊像一团团白云一样向山下滚动。草山上,牧草被昨夜的雨水洗的愈发晶莹柔软。羊群的身后有一位妇女,她就是村里的养殖能手,已被村民推选为坪寨村村委会副主任的张艳。
打开话匣子,张艳说她在养羊上“醒悟”不算早。2012年,她才从县草地畜牧中心领养68只基础母羊,令她意料不到的是仅三年时间就发展到了350只。2015年卖了一半,收入13万余元,现在圈里还有170多只,每年收入4万多元。
像张艳这样的养羊户在晴隆很多。提起晴隆县草地畜牧业二十多年的发轫史,这是一段由4只澳羊演绎的人间传奇。
1987年,《贵州日报》记者陈听怀、秦伟宏报道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贵州的草喂肥了云南的羊”。其中有一幅照片是记者于当年“11月14日清晨拍摄的云南富源县后所区胡品聪等8位农民,赶着850只羊经过晴隆县城的情景。”云南农民来晴隆村里草山上放牧,受到欢迎,原来村民的目的只是图羊群在地里多屙些屎尿肥田。
这种奇特现象直到10年后才被一件事改变。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东西协作结对扶贫的战略决策,宁波市宁海县,宁波市交通运输委对口帮扶晴隆县。“山与海联盟”的格局在晴隆形成了。宁海县帮扶人员在往返晴隆走访调研中发现,晴隆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特征,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草山资源丰富,为什么不靠山吃山,发展优质肉羊项目呢?直至1999年,宁波县决定投入10万元资金,由晴隆县从澳大利亚引进4只波尔山羊放在光照镇(原为凉水营乡)定汪村与本地黑山羊交配,当地人戏称“波尔小姐”。当年的《黔西南日报》11月17日头版头条以“晴隆山羊娶来澳洲‘新娘’喜生贵子”给予报道。报道称:杂交羊才出生14天,体重6.4公斤,为本地同龄山羊的2.5倍。
这一消息在晴隆山城不胫而走,在全省传为佳话,也让晴隆与宁波人心生惊喜。
“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着希望的,但是需要人们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两年后的2001年,养羊项目从光照镇辐射到了莲城和大厂的三望坪草原。这一年,光照镇发展到1100户养羊,户均收入达到3000多元,养羊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在晴隆县和宁波市有关部门趁热打铁,多方争取下,2001年末,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晴隆在全县实施波尔山羊扶贫项目,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扶贫开发统筹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抓科技示范促科技兴农,抓结构调整促产业化,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结合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2002年,国家农业部下达实施草地恢复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560万元。大量资金的注入,晴隆草地畜牧业迈出了新的步伐,曾经“屙尿不生蛆”的石山上,牧草青青。草地畜牧业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晴隆模式”花开贵州。
1995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一篇题为“贫困与反贫困”的报道引人注目。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曾在一项经济研究中得出结论:晴隆县是中国最贫困的县。五年之后的2000年12月10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以《绝地攻坚—“中国最贫困县”跨越温饱线实录》刊发,文中一大支撑就是草地畜牧业的“绿色之梦”。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晴隆县原大田乡董箐村麻山箐、原江满村等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因环境恶劣被确定为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位于举世闻名的“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观景台的晴隆山山巅,当年居住着菜籽、江满、火把三个村,有16个村民组,3500多人。山高谷深坡陡,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晴隆人民全力支持抗战,山上的柴禾都被砍光了,山上光秃秃一片,露出了狰狞怒目的卧牛石,居住环境尤其恶劣,一直被晴隆县委、县人民政府列为易地搬迁扶贫对象。但后来县里实施种草养羊,以“公司+养羊小区+协会带农户”的模式,农民的腰包鼓了、胀了,有些“乐不思蜀”了。现在的晴隆山草场已是连绵数万亩,一个集开发旅游、生态建设、畜牧业生产为一体的资源富集地。走在山里的机耕道上,眼前一片绿,一坡又一坡的青草相连望不到尽头,绘出了一幅青草满山,牛羊满山,希望满山的新农村画卷。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再实践、再探索,晴隆草地畜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县共种植牧草15万亩,改良草地6.8万亩,建成优质种羊繁育基地、杂交肉羊生产基地、胚胎移植中心等示范点31个,项目已辐射带动14个乡镇,72个村,12000多户贫困户,5万多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全县每年水土流失减少了12平方公里,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06年6月15日,《贵州日报》又在头版头条以《黔草肥黔羊》为题,对这一变化给予了显著报道。《人民日报》《农民日报》《贵州日报》等以重要版面报道。从《贵州的草喂肥云南的羊》到《黔草肥黔羊》,晴隆草地畜牧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晴隆模式”魅力呈现。一度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新典范。
在宁波市各界的支持下,星星之火,正成燎原之势。从1999年购进的4只波尔山羊为基础而发轫,曾被誉为我国石漠化山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相结合发展成功典范的“晴隆模式”,被赋予“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治理产业化”的新内涵,造成水土流失的“夹缝里的生存艺术”被种草养羊的现代牧业所取代。“石在草中,草在石中,苍山四季常绿,一年四季常青”的美丽画卷在晴隆大地铺开,促进“晴隆模式”的升级换代,终于成为西南喀斯特山区的一面旗帜。
2009年,“晴隆模式”入选“贵州经济大事第四位”,入选《半月谈》“新中国60年·共和国大事记”而深受世人瞩目。
山海相连,情深义重。从1996至今,在宁波市的友谊支持下,晴隆共争取宁波市各类帮扶资金(含物资)共4992.9万元,实施项目207个,涉及教育、卫生、种养殖业、新农村建设等。加上晴隆县整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农业部及省、州、县各类资金,投入草地畜牧业。到目前为止,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已经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已带动14个乡(镇)、96个村、1.68万户农户7万多人参与种草养羊,助力脱贫攻坚,走上了康庄大道。
2017年晴隆县借脱贫攻坚的有利时机,制定了《晴隆县草地畜牧业改造提升方案》和《晴隆县草地畜牧业项目(一期)实施方案》,晴隆县将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1242”工程(发展100万只羊,带动2万贫困户,每户养殖40只基础母羊,户均增收2万元)目标,按照“五个链接机制”(全产业链发展、全要素链配置、全利益链连接、全生态链建设、全责任链落实)的要求,整合草地畜牧业发展资源,科学高效利用各类基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充分结合全县草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以现代草地畜牧园区建设为核心,以小区建设为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与华牧、赛诺、中楮等公司合作,精心打造“晴隆羊”等优质品牌,高标准发展家庭适度规模肉羊养殖,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股权化,确保实现农户增收脱贫、企业增效提质、产业健康发展和生态协调美丽。到2022年,实现全县羊存栏100万只以上,力争带动贫困户2万户8万人增收致富。
据了解,2018年,晴隆县将启动“一园十区”建设,建成碧痕、晴隆山、花贡河塘、光照孟寨等晴隆羊生态养殖区,实现羊存栏20万只,出栏18万只。首期力作是将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完成的,规划在莲城街道办菜籽社区建设晴隆羊标准化示范基地,总占地面积约6000余亩,建设面积约60余亩,养殖努比亚山羊5000只。配套建立晴隆羊育种中心、技术培训中心、调拨中心、检验检疫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和观光设施等,总投资6907.5万元。
山海相连情意重,携手相牵谱华章。“晴隆模式”花开西南。在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县委书记张国志说,要打好产业脱贫硬仗,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做大羊产业。重点抓好八个关键,一是汲取教训;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三是引进龙头企业入驻晴隆;四是品牌培育;五是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户;六是资金保障;七是市场销售;八是防疫保险。要坚定信心,晴隆羊这个品牌就一定擦亮,走出贵州,走向全国。
2017年至2018年,晴隆县脱贫攻坚战处于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宁波市再次施出援助之手,共争取对口扶贫资金570万元。在茶马镇大田社区董箐村实施9个项目,预计可带动贫困户365户1692人脱贫。入驻晴隆的宁波企业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支持政策和措施,投入对口帮扶资金330万元,在碧痕镇共建了紫花苜蓿园区,种植紫花苜蓿11000亩,牧场道路5公里,圈舍10000平方米,还修建了文化广场200平方米。紫花苜蓿园区的建成,将带动165户709人贫困户就业和脱贫。
4只羊带来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像一个多集连续剧一样在晴隆喀斯特山区上演,成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新传奇。(王光伦 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