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坝梯田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每天都不知道在忙啥。每天,城里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息与节奏,令人精疲力竭,想偶尔调节生活的压力,于是“冲回”老家,一个如梦如幻、山清水秀的小镇,兴仁巴铃。
巴铃,“诗词之乡”!近些年建设开发力度,一波接一波,绿荫河景区,泉水干净透底,保持得像二十年前一样清澈。忆起自己的童年,逃课在绿荫河戏水的时代……
小镇上的雕像
寻找记忆里的乡愁,总爱站在巴铃山顶高处远眺,心里想得很多、很久,镜头下的花坝梯田,满是记忆成诗。如果遇到好的天气,遇到好的光影,总有好的心结。红霞似锦无需梭织天生成,充满乡愁,每每回乡前,心情总是迫不及待。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生态良好的打鱼凼库区,一个水利工程,也是饮水灌区,站在这里,突然想到另半句:白水如梦,不用弓弹花自散。感想,无须太多、太远,蓝是一种态度。
耙田的父亲和儿子
公园小镇,今天的打造,多多少少加入很多移植的东西,这廊桥,这水车,历史里的老桥依旧在,石狮子仍在桥头昂首,土生土长的巴铃人,都还记得来自遥远的化龙桥、斩龙刀的传说。
供销社、粮库、公社,计划经济时代的名词,同龄的你有记忆否?一串带有时代记忆的记忆:公粮、布票,又或者购粮证,二十年前,就在这门口,一毛钱一个馒头,两毛钱一个包子,同龄的你还有记忆否?
插秧的苗族母亲
巴铃,还有一个地方叫营盘山,又叫倮倮营,一个少数民族村落,山上残垣断壁,还留有历史的战壕,有城门、剪洞门、南门……更多对它的记忆,应该是这里一年一度的祈雨文化。每年,总是听到一句“走,赶倮倮营去”。
巴铃多民族,而且勤劳,自古以来我们信仰双手创造生活。俗语说得好,力气是个怪,今天用了,明天继续在。现代机器化作业冲击这些传统,却无法完全颠覆骨子里的勤劳。有的习惯,与生俱来,这是根。辛勤,是源于坐不住的,一扛包谷杆、一垛牛草、一背猪菜……
绿荫河上的水车
乡愁,是一种忧伤,是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一种对家乡的眷恋,一种自己无法割舍的根。走得再远,也忘不了妈妈做的菜的美味,无可替代的温暖回忆,一种思亲之情!每次回到巴铃,总会将这种思乡的情绪进行酝酿升华,在挥之不去的情绪中领悟。那种莫名的感觉,总是在无声的召唤着远方的游子,让你放下手头的活计,回乡,回到生你养你的家乡。(文/图 王家奎)
打鱼凼水库的早晨